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
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化:融为一体。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A.香远益清 则商也日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水陆草木之花 一老河兵闻之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康肃公善射
(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
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欢守志
王欢①字君厚,乐陵②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③ , 不营④产业,常丐食诵《诗》⑤ , 虽家无斗储⑥ , 意怡如⑦也。其妻患之,或⑧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⑨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⑩。
【注】①王欢:晋朝人。②乐陵:地名。③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④营:谋求。⑤《诗》:《诗经》。⑥斗储:一斗粮的贮存。⑦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⑧或:有一次。⑨哂(shěn):讥笑。⑩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下列划线字词的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遂为通儒 遂反溯流逆上矣
B.时闻者多哂之 何陋之有
C.欢笑而谓之曰 而钱不湿
D.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卿今者才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王欢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大儒的原因是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人多树之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是 非 木 柿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请结合第②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目中无人、狂安自大”的。
(4)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石鲁应“求之于上流”的原因分析是( )
A.
B.
C.
D.
(5)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C.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6.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初一下册期末试卷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之八九 发矢:射箭
B.康肃忿然曰 忿然:激动的样子
C.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D.阅十余岁 阅: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
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
B.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