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7-20
作者简介:谢凤英(1977-),女,河南商丘人,文学硕士,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57
《山楂树之恋》艺术探析
谢凤英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虽然诗歌和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0、
关键词:诗歌;隐喻;爱情;细节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124-02虽然诗歌和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有各自的专长和特点,
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将生活的片断、典型的细节、丰富的想象直接组合起来,高度融合生
活形象而构成整体画面,
体现诗歌的凝炼性、跳跃性和含蓄性艺术特征。电影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心理学原理把画面镜头和音乐声音进行有序地剪辑或组合,使主题深化、含蓄蕴藉。正如电影导演谷多克所言:“电影制作者也是一个电影诗人。
”《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小说。人们对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很多评论都是批评性的,特别是80、90后的青年朋友们,其中原因之一是用新新人类的思想、价值观评论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放在历史语境中评说。电视剧推出,又把两者进行比较,出现了新一轮的讨论。但是笔者却看到影片的另一面,影片如诗一样的表达。
一、红的隐喻
张艺谋每一次彩的运用都几乎到了一种极致,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一提到张艺谋的电影彩就会想到红,《红高粱》中铺天盖地的红,《菊豆》中红的染房,《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简介中红的灯笼,《秋菊打官司》中红的辣椒,红似乎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一种符号代码。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最不张艺谋的张艺谋电影,全然没有当年同类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所热衷的形式感,即使是同样质朴的《千里走单骑》,我们也能看到千里搭长棚这样的民俗奇观,这里只
有简约的彩,拙朴的叙事。《山楂树之恋》除了蓝的工装、绿的军装和白的衬衫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外,或隐或现的红
仍在暗示着什么。
红是革命的彩,那是个红的年代,所有人都又红又专,红花是荣耀,那个年代当兵去会每人带朵大红花。但在红的风潮中大家却只穿军便装,但是偏偏老三喜欢红,带静秋去扯那块红布,象征着在那个思想统一的年代,两个年轻人不仅有对生活五彩斑斓的渴望,还有对浪漫爱情的追求。红还是血的颜,老三为了让静秋上医院,
划破手臂,虽然采取了自戕的方式,但那殷红的鲜血,就是他们热烈爱情的见证。
还有那棵山楂树,这个被用作影片片名的象征物,在故事中多次被提起,
并不是仅仅为了贴合主题。静秋刚来到村子的时候,老师给她们讲山楂树的故事,它本是开白花的,
后来被烈士的鲜血染成了红。影片后来发展中,静秋一直想知道这棵树到底是开红花还是白花,结果呢,由于种种原因静秋没有看到。山楂树开红花吗?科普作家刘夙在《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
一文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山楂树都只开白花,因为一种叫AHS (花青素合成酶)的基因在它们的花
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的花青素……但有个别种的野生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 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开红花的山楂树,正是老三悲剧性命运的象征。他与山楂树是两体同命,而且比它更不幸。同样是被改变了基因,山楂树开出红花,被当成革命象征为人颂扬,而老三患了白血病,则只能眼看着自己一步步远离自己的爱人,失去了生命。影片的最后,导演给出了答案,我们终于看到了盛开的白山楂花。山楂花本来是白的,
第6期谢凤英:《山楂树之恋》艺术探析
却被意识形态渲染成了红,于是人们一直活在红山楂花的幻想中,最终都成了祭品,这红也就更加绚丽。那个年代的人们被红欺骗了,我们被红的山楂花欺骗了。也许制作者是用白山楂花这种真实自然的答案,象征着对人性的回归吧。
二、唯美的爱情
导演把影片背景选择在山村地区当然有小说原文的因素,但其景美,人美,情美的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绵延的山、小溪、青草绿树、曲折蜿蜒的山路,这一切的美丽就犹如一首温馨隽永的散文诗,又如同一幅诗意的水墨画。与此同时,两位男女演员干净纯洁,不染毫尘的笑容叠加在一起,于是所有宁静美好的元素交相辉映,而静秋与老三乌托邦似的理想爱情也在这田园诗的背景下完美演绎。
就像个童话,两个人的相遇、第一次对话都如同溪流中的鹅卵石,随流水轻轻地碰到一起,毫无刻意,却又像被精妙地安排。山野间的丰花树丛、石径巷道,村郊的暮炊烟、劳作人家,搭起了个天地世界;而对于两个人来说,这天地世界却不及一根精致的钢笔、一块甜蜜的奶糖、一篮新鲜的山核桃、一双温暖的雨靴如此让人心动不已,视线是聚焦祝福的灵魂,情感是享受飞扬的自由,信物,搭起了一个纯爱世界,比那天地要广要大的世界。
看老三麻利地给静秋换电灯泡,嘴里说着不动声的话,我们会偷偷地笑,老三送静秋钢笔,冰糖,核桃,胶鞋,买早点,带静秋去医院,这些寻常的点点滴滴那么的暖人心田,有谁会在意玫瑰有多娇艳,巧克力有多昂贵,老三的朴素,温柔的眼神,哈哈大笑的脸,甚至是哀伤的眼泪,都那么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伤感,伤感那个凋零的爱情。
当老三跟静秋在河岸离别的时候,无声地挥一挥手,依依不舍地三步一回头,默默伸开的臂弯,无奈可怜的人已经远去,老三张开的双臂就那样定格在翠绿的湖边小树林里,老三那哀婉幽怨却故作坚持的脸,在眼泪无声的流下后扭曲着,内心的煎熬,让人潸然泪下,不忍再看,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隔河相望,本来以为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相聚的年轻男女,竟成为永隔。
当静秋听到老三病危的消息,慌乱急切的步伐,怎样地奔跑才能赶到心爱人的身边,又是无声地啜泣,“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喃喃的话,一遍一遍地呼喊,所有的哀怨、酸楚、难过、忧伤,
有什么能比得上,生死永隔,有什么能比得上,我爱着你,你却要永远地离我而去,不再回应我的呼唤,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欲横行的时代,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地纯洁化,达到了动情煽情的效果。
三、跳跃的细节
诗歌由于篇幅短小,内容往往跳跃性比较大,留下空白,通过读者想象来填充。《山楂树之恋》改编自20多万字的小说,要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展现,比较困难,影片中就用了跳跃性细节,让观众联想。
男女主角相识相知相恋相别的全过程,时间过场都无法用电影化的方法来实现,只得加字幕过度,让观众想象。还有就是对大时代背景的回避和淡化,故事发生的年代经常被人加上“激情”和“动荡”这样的字眼,但是整个影片除了排练一场“忠字舞”以外,基本没有刻画那个时代特有的巅狂。静秋在父亲右派的阴影下想留校成为正式的老师,有被当时主流社会认可的大好前途,就必须接受组织的考验。在以革命为第一信条的年代下就不能谈及儿女私情,就得压抑人本身的爱欲,想见不得见,见了又像地下党接头般的时刻保持警惕,严防八方耳目。观众总是提心吊胆老三和静秋的美好时光会被激进的革命先锋打扰,会被批斗、被迫害,不过影片摒弃了可怕情节,让观众对非常时期病态的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对人
感情世界的摧残和异化只有通过想象完成。
片中人物多次提到“万一政策变了”这句话。今天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深刻体会这句台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国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主义又充满着集体的迷惘,政治的动荡导致了民众对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个体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都取决于这个“政策”发生的变化。影片没有过多也无法揭示时代背景中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于中国民众心头的时代之殇。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感。观众一定会想到个体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
参考文献:
[1]艾米.山楂树之恋[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刘夙.究竟有没有开红花的山楂树[N].济南:济南时报,2010-9-27.
[责任编辑孟蕴华]
5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