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
摘要: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索
我国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91年,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到21世纪初,规模就达到一定的程度,专业学位的出现基本克服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工程岗位需求的矛盾,加强了高校与应用型人才需求单位的联系,专业硕士学位对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生产单位需求相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对培养符合生产实践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培养定位
培养模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定位在为解决生产一线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缺
乏的矛盾,培养具有独立承担农业推广及工程工作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相结合的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把理论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为生产一线创造出生产力。
二、培养模式与制度
(一)招生与教学培养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7月初报名、10月底参加国家GCT联考,GCT命题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分数线国家各专业领域指导委员会划定,录取由各招生单位组织。
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整体进行设置,公共课程按地区进行分类集中授课,将具体每一门领域主干课划分为一些单独的单元,每个单元按知识点连贯形成整体。讲授要结合前沿理论成果等,使课程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
(二)论文
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在生产实践课题中选题。论文形式没有限制,可以是工程
项目规划设计,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改造项目,产品开发,案例分析,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攻关专题等,成果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文凭、学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位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所以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而不能取得学历证书。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在培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同一领域人员知识量和技术能力水平高低不同;二是英语能力较差,专业理论知识薄弱、陈旧,学习能力需要提高;三是工作与学习时间矛盾,学习时间偏少;四是学生较分散。
四、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
(一)复试和入学资格审查严格把关
在研究生复试和入学审查时,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尤其是在入学审查时,必须验证《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和《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淘汰弄虚作假的学生,录取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学生。
(二)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他们以实践为导向,重视专业实践和技术应用,因此,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上,不能照搬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区别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在入学后,培养单位要指定一位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除此之外,还要请学生所在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从而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强化专业研究生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讨论(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以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案例分析。授课教师在集中教学时提出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于案例中,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讨论互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地域和内容均不完全相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授课中让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同学问的相互讨论,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3 专题讲座式。集中授课时所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偏少,有的知识短期内难以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出现应付现象,我们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或生产一线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在听讲座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
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与学习时间矛盾,经常不能参加集中授课,学习时间偏少。在授课教师和学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把教学地点安排在研究生集中的地方,或距离研究生工作地点较近的城市,方便学生们参加学习。
(五)严格把好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关
鉴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重点是应用课题的拓展或实际问题的解决,使研究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应在技术上体现新意,预期的研究结果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尽量避免理论性较强而应用前景不太明确的选题。
在论文审查时,重点审查论文的选题是否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技术路线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饱满等,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
(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推行淘汰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也应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健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尤其要推行淘汰制,对于不合格的研究生要坚决淘汰,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在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设定硬性指标,据此予以淘汰。淘汰的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使他们有紧迫感,增强竞争意识。这是和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
(七)建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是分散式的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优良的体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是困扰学生的大难题。
随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虽然高校都拥有了全日制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因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不能统一纳人全日制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以目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基本沿袭传统的流程,其管理业务范围有限,且管理信息分散、操作烦琐、操作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也是困扰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一个难题。
如何使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如何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效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学习、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在线辅导答疑、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互助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招生、教学、培养、论文和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