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 稿 2003-3-27
无锡市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赋存环境
(一)区域环境要素概述
1、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无锡市(含江阴、宜兴)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太湖之滨,北部31°07′至32°00′与东经119°31′至120°36′之间,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南濒太湖,北倚长江与泰州市隔水相望,西南端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行政区划辖江阴、宜兴、锡山、惠山4个县级市(区)及崇安、南长、北塘、郊区、马山、新区、滨湖7个区,总面积4650.45平方公里,人口总计432余万。市区东距上海市128公里,西距南京市183公里。
无锡市正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中心,其北临长江,沪宁铁路与高速公路及京杭大运河纵横市境,为水陆交通枢纽;又处于江苏省重要经济发达地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环太湖旅游区,周边有大量中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和特旅游城镇,如苏州、南京、上海、徐州、杭州等中心旅游城市,扬州、镇江、常州、南通、昆山、常熟等旅游城市以及周庄、同里、朱家角、木渎、洞庭东山等特旅游城镇。所以,无锡市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镇江旅游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江苏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次年又行文将度假区更名为两个度假中心,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随即成立,成为全国12个国家级度假区之一。
无锡市集湖泊风光、古典园林、古城、吴文化和现代旅游景观于一处,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中外旅游的热点之一。
2、地文基础
太湖乃是无锡市旅游开发的核心环境支柱,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其南北长68.55公里,东西最宽56公里,呈浅碟形,平均水深2米。
无锡地区最早成陆于距今约1.8亿年前的中生代,燕山运动(距今1.5亿年~0.7亿年)及其后
的喜马拉雅运动(距今2500万年)发生的火山活动、断陷、褶皱与差异性升降运动等构造作用结果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凹陷盆地和茅山、宜溧等断块褶皱山地。但在距今约1~1.2万年的全新世,无锡地区曾遭到最后一次海侵,今日之锡山、惠山、马迹山等均为那时海中孤岛,后因长江与钱塘江的泥砂不断淤积,遂形成与大海隔离的古太湖盆地,无锡也在距今6650年前后最终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按照成因与形态,无锡地貌可分为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两个类型区,共有下列五种主要地貌类型:
①低山丘陵 其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8%,以太湖北面的雪浪山、珲嶂山、龙王山、鹿顶山、石塘山、笔架山,湖北面的青龙山、横山、惠山和锡山等沿湖山岭为代表,山体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组成,海拔一般200米左右,惠山三茅峰高328.98米。
但湖滨山岩悬崖在水浪长期冲蚀作用下形成有浪蚀穴、湖蚀平台及锯齿形、半岛形的湖蚀岩等湖蚀地貌景观,在湖东12渚皆可见到,尤以鼋头渚最为典型。
②湖中孤岛 出露于太湖水域中的孤岛和矶石,经受风化剥蚀与湖水浸蚀作用,山体大多呈馒头形,海拔20~50米,如三山岛、拖山、田鸡山、焦山等星散错落小山岛。
③倾斜平原 为低山丘陵的山前地带、如马山的耿湾、古竹,惠山、锡山东南坡脚山坞,晖嶂山的漆塘和许舍一带,地面相对高度为5~10米。地表为红土与黄土为主的冲积湖积物。
④冲湖积平原 分布于无锡市城区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属长江、太湖水系流域,地形平坦辽阔,河纲密布,地面高程2~4.3米。地表冲湖积物一般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与亚砂土,局部有泥炭堆积。
⑤低洼平原 分布于马山的庙西—西村湾以及马围地区,五里湖围湖区、城北古芙蓉地域,地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1~2.3米,局部低于湖面,地表物质为淤泥质亚粘土和亚砂土,局部夹有淤泥及泥炭层。
3、气候特点
位于中纬度的无锡市,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全年日光充足,无霜期长,风力不大。
全年平均气温15.4℃,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为28℃,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分别的38.9℃(1978年7月7日)和-12.5℃(1969年2月6日)。与邻近的苏沪
宁三市相比,冬天温度稍低于苏州、上海,但不及南京冷;夏天则不如苏州炎热,但温度稍高于上海、南京。总之,四季冷热程度与邻近城市相差无多(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