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s s p-创新镇江
2020年第4期
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进 人全面提速新阶段。地处长三角城市的镇江,面 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时不我待,应因势而谋、顺势 而为,厚植发展新优势,集聚高端新要素,培育壮 大新动能,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_体化是大势所趋、国之大计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叠加,为 新时代镇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的命题,起步于1982年上海经 济区的设立,覆盖范围最初仅有沪、浙、苏的10 个城市。1992年6月,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成立了长三角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成员扩展到沪、浙、苏的 14个地级市,其中包括了镇江。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规划纲要》,范围包括沪、苏、浙、皖全域41个 城市,一体化战略进入全面提升新阶
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区域内 成员共同的政治责任。镇江要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 略,保证国家和省重要部署和重大任务高质量落实 到位,以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融入大战略,为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为长 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镇江置 身其中,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变化,在危机中育 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积势蓄势谋势中更好融 人一体化。
(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一■是把握建设统一 大市场的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消费市场潜 力巨大。镇江拥有的优质特产品和服务,比如镇 江香醋、丹阳眼镜、句容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等等,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区域合作的机遇。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2个国家科 学中心和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 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有雄厚的金融资源,也是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引领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 1/4。镇江拥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和科技园区,有一 定的制造业基础,有较多的载体平台承接上海、南 京的产业转移和外溢,也能够“近水楼台”利用创 新资源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镇江企业参 与区域内分工协作,也更有机会嵌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
值链,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高 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推进政策协调统一 的机遇。城市间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 政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统一后,镇江拥有的区 位、生态、资源等传统优势对项目和人才的吸引力 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有利于集聚要素资源、提
2020年第4期创新镇江
'•^ssr
升城市活力。四是共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机遇。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布局镇 江,比如镇宣铁路、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宁扬宁马、南沿江高铁、G312宁镇段快速化改造等,同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也正在长三角区域加快布局,比如5G、长三角数据中心、智慧城市、长三角工 业互联网等,可以解决我们过去想办而无力办、不 好办的事情,更加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动效率,促进 分工合作、管理协同。五是政府协同治理的机遇。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将提升镇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跨区域市场监管合作将提升镇江信用监管和市场监 管效能,民生服务跨地区共享将增进镇江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还可以 利用众多的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平台,比如进博会、文博会、物联网大会等,宣传推介镇江,提升镇江 对外知名度。六是国家支持地方探索创新的机遇。国家赋予长三角“先手棋”的历史使命,支持长三 角区域内城市率先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创新,镇江将有更多机会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贏 得先机,更加有利于助推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二)积极应对严峻_^战。一是应对经济强市 的“虹吸效应”。镇江周边强市如林,特别是南京市,正在加速以其强大的平台、政策和产业优势吸引人 才、技术、创新等高端要素、高端服务业集聚。这 类危机短期内无法消除。二是竞争带来的挑战。区 域发展由同质竞争转向协同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阶段,宁镇扬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超过0.95, 其中镇扬的相似系数更是高达0.99。区域内在集聚 要素、招引项目、培育产业、引进人才上的竞争要 大于合作,特别是后疫情时期竞争将更加激烈。三 是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随着流通壁垒被破除、公共服务可共享,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企业会贏者通吃,公共服务方面也将出现强者 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如实施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后,医疗服务能力弱的地方,患者就 医外流必然加剧;旅游发展也面临着同样问题。
(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区域内各地都有一 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1 )上海市。上海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协同推进、三个重点区域率 先突破,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长三角生态绿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上 海虹桥商务区建设为重要抓手,率先探索区域一体 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2 )南京市。南京借助“一 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淮特别合 作区建设;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重点推进长三角科创圈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创新名城。(3 )杭州市。杭州提出“服务借力上 海、平台引领示范、大都市圈融合、关键廊带联动”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高标准建设钱塘新区,打造杭 嘉一体化、杭湖一体化、杭绍一体化三个发展先行 区,深人推进G60科创走廊、杭合创新带、杭绍甬 城市连绵带、
宁杭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名 城名湖名江名山名村”风景廊道建设。(4)苏锡常 都市圈。苏锡常明确建立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以轮流主办的形式,定期召开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峰会,不定期召开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加快推进 规划、交通、产业、生态、文旅、服务等一体化,共同打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范例。(5)合肥市。合肥重点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实验区、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 业走廊等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机遇和挑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镇江决不能空 喊机遇而不为,只有主动作为才能抓住机遇、用好 机遇。我们不仅要积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机遇,而 且还要善于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等 战略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把自己的长板拉长、弱项做强,构建新的比较
创新镇江
2020年第4期
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镇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路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长三角全 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 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镇江的发 展,“一
极三区一高地”就是目标方向。应力争“走 在前列”,主动融人、主动服务、主动推动一体化,坚决扛起镇江责任、拿出镇江作为、作出镇江贡献。
(一)谋准发展定位
镇江“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现代山水花 园城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镇江成 为“一中心、两名城、四基地”。经过反复研讨、充分论证,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创新创业 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发展定位,既一脉相承,也与时俱进,既深化了发展内涵,也彰显了发展自 信,既突出了城市特质,也展现了历史底蕴,在全 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
(二) 明确战略路径
对接江苏“六个一体化”路径,同时考虑“宁 镇扬一体化是最现实的机遇”,可以将镇江的路径 确立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发展、公共服务和宁镇扬发展“六个一体化”。
1.产业创新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用好科 教资源密集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 态、培育创新文化,补链强链扩链,提升自主创新 能力,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布局,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特 农业协同发展的区域性重要产业基地。探索构建高 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共享机制,在各地人才和技术争 夺愈演愈烈的态势下另辟蹊径,充分利用一体化提 供的平台,通过项目工作制、兼职工作制等方式实 现高层次人才的多区域共享,通过与全球优质创新
16)机构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创新成果的多主体
共享。
2.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以互联互通为目标,以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宁镇扬“3011”交通圈,
即30分钟快速通勤圈、1小时休闲旅游生活圈、1
小时生产要素物流圈,畅通双循环、深度一体化。
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把智能化、信
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着力完善网络
体系、提升服务能级,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发展、智
慧城市建设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3.区域市场一体化。通过深化以“不见面审批”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镇江与长三角
兄弟城市紧密合作,线上线下协同助推区域市场一
体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联通公共服务信息共
享平台、产权交易信息互换平台、市场监管信息互
助平台,实现线上信息共享互认。加快推进市场准
入、产权交易、市场监管等标准化,共同参与制定
长三角区域内要素流通、监管等方面的规则,实现
线下标准统一。
4.绿发展一体化。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 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共治,夯实绿发展生
态本底,加快建设美丽镇江。统筹治污、添绿、留
白、协同四篇文章,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坚定不移“腾笼换鸟”,加速生产生活方式自我革
命,系统重构本质安全、绿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坚定不移“砸笼
换绿”,增强生态环境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生
态空间管控,坚持“多规合一”,留足发展空间;
推动跨界水体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完善跨流域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区域环境治
理联动机制。
5.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在标准化和均衡化 方面开展探索创新。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
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制定统
2020年第4期
创新镇江
一的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
实现不同区域和体间的基本一致。在公共服务资
源优化配置方面,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在更
大范围内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自由流动中实
现效益最大化和机会均等化。
6.宁镇扬一体化。紧抓宁镇扬“小三角”,
全面对接“大三角”。坚持全域参与,绘好“一张
蓝图”,引领“一体发展”。句容毗邻南京应在空
间规划上率先突破、全面融入,在空间、产业、基
础设施等方面加快布局,争当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军。
坚持机制创新,推动宁镇市场化开发合作区建设,
建立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更多可复制
可推广的品牌经验。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
身份不变、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探索养老保
险和失业保险无障碍异地转移互认等。
(三)落实重点举措
1.创造性抓好实施方案落实。对上级交办任
务清单,做到最大化为我所用,最小化消除不利因
镇江旅游素。在过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考虑市域内交
通与之衔接、交通枢纽区域开发及其产业布局等问
题,更好地催化“酵母效应”,避免“过道效应”。
2•全力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1)
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密切
板块间联系,实现内聚成核、外联一体;(2)资
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建立与各板块自身地方
特征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实现空间错位发展、优势
互补和产业集化;(3)公共政策的统一、产业
政策的协同,其中各板块自行制定的产业政策,除
引导错位发展的政策外,应保持市域统一,避免内
部同质竞争;(4 )顶层统筹和整体规划,解决城市、
产业无序发展问题。政府应发挥关键性“舵手”作
用,通过积极的规划干预,改变各自为政的现象,
必要时可通过调整城市行政层级或行政区划范围等
强制方式进行干预,切实提高城市向心力。T〇^P '~=S S S r-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园区整合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集)。精准扶持生物医药、
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建立产业集。推
进“专精特新”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推动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政府应发挥好宏观引导、协
调、支持、监管等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通
过政策支持、示范带动、人才培训,引导和鼓励企
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实现精益生产管理;顺应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企业上“云”。
4.争取更多改革政策红利。针对土地、规划、金融、“放管服”等影响因素,积极对上争取试点
政策,破除发展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各
部门应加快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深人研究条
线权力事项,争取国家政策工具落地实施,争取更
多国家级、省级重大改革赋权。如企业投资项目承
诺制、供应链融资创新、保税物流园区A B型等等。
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应积极争取
改革试点,释放发展活力。
5.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营 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力。要做到:审
批办事“跑路最少、手续最简、时间最短、成本
最低”;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
职责必须为;产业政策、监管规则、审批等各项制
度标准与国际接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
求,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政府“店小二”职责,
打造“诚信”之城、“公平”之城、“法治”之城。
6.谋划好事关全局的大事。围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务实推进
G312产业创新走廊、大运河文化带镇江段、高校
园区产教融合发展、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世
业镇生态健康旅游岛等合作项目。做到工作项目化、
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确保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孔陆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