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续(王氏家谱网)
作者:王氏家族  出自:王氏家族浏览/评论:5,193/0  日期:2009年4月11日 20:56
作者:王氏家谱网 时间:2005-11-10 12:44:28 字体:大 小
   
《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南山一樵(即王耿)先生家的祠堂谱,就是南京江宁山阴村王羲之家族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南京溧水山阳乡王导家族的《江左王氏族谱》、溧水崇贤乡的《崇贤里王氏家谱》,这三个村庄相隔不到五公里垂直距离,宋代以来其中还有一些王姓为主的村庄相间,三个村庄总祠谱山阴村的《王氏宗谱》宋代以前为《琅琊郡王氏宗谱》,元代以后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山阴王氏宗谱》,所以我们在编这个通谱时,就统称其为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这样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整体观。并
且,我们也非常谨慎地以这套谱的人物世系为线索,制出了这个琅琊王氏的世系和代表人物的通表。这套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编纂这套通表的依据呢?首先是因为这套谱形成的最早,其次是因为这套谱是在当时的江左王氏的大本营南京形成的。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陵、王融、王吉、王充、王祥、王导、王羲之、王褒、王方庆、王昌龄、王璧、王旦、王皋、王守仁、王原祁等中华王氏主流家族的代表人物构成了这个家谱的中心线索。
南山一樵的家谱最早形成于公元322年,即东晋永昌元年,这也是琅琊王氏的第一部谱牒。当时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江宁山阴村一带,南京的江左王氏的掌门人、退休的宰相王导为了修家谱,便委托当时的宰相崔琳等人联名向皇上申请,经两任皇上晋元帝和晋成帝御准,由宰相庾亮等为皇上代笔成敕及序,当时成谱的名字有两本《江左王氏历世宗图谱》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前者从太子晋至王导孙王珣等,后者从太子晋至王羲之子王徽之等,前者以像、像赞、铭、志为主(因王导王羲之等人均在世,所以只能以像赞、简志代传,逝者方可立传。此谱成书五年后王导逝。),后者则有了较为详细的世表格式,由于当时尚未有欧苏两式,所以谱牒较为朴实,均以散文式的文字为主,附有世系图,年表类格式(详见本志《王氏世谱》散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附本《琅琊临沂王氏谱》。)
当时,还有一部比较有名的《太原晋阳王氏宗谱》记录了王述王坦之家族的世系,但是这个家族的世系到了南朝宋王愉的时候,因为其获罪于皇上刘裕而满门被灭绝,所以这个严格意义上的太原王氏的世系就到此结束了。后来,又有其它的王氏后人延用了太原王氏的郡望。作者认为,这一是因为王述王坦之王愉的后代并没有被斩尽杀绝,二是因为有些人非常崇拜这个王氏的重要宗支,三是因为他们也许是真的世代生活在太原,而不知太原祁县晋阳一带还有一个以琅琊王氏为主的世族,四是因为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太原还是琅琊,但既然有天下王氏出太原这一说,他们于是也就很坦然地认定自己系出太原,虽然事实原来并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第五点那就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及他的十万军在太原的上党一带被刘裕军击溃或收编,王旷又在太原成了家有了后。笔者此前在多本宗谱中发现了王旷的第三个儿子的名字,而此前王旷公认的儿子只有两个人。
从公元334年起,琅琊王氏、临沂王氏的名称全部由以王导、王羲之为代表的居住在今名南京的江左王氏取代,因为随着琅琊王司马睿的晋室南迁,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地的琅琊、临沂、费县、徐州、东海、东平、兰陵、魏郡、冀州、广川、高阳、
晋阳、祁县、同夏、归化、安业、山阴、汝阳、山阳、扬州、北海、庐江、睢宁等中华王氏早期主要聚居地的州郡府县的王姓贵族及平民90%以上全部连地名和政府官员、政府牌子一道迁徙到了南京,三百年后的隋代才开始变更,而史学家口中和笔下东晋以来90%以上的琅琊王氏、临沂王氏、东海王氏、山阳王氏、太原王氏其实均应为南京一带的江左王氏。当时和前后的江左王氏因地名和聚住地名称的频繁变迁又包括了如下的称号:丹阳、江乘、当涂、扬州、徐州、淮南、乌衣、堂邑、庐江、淮安、鄣郡、溧水、溧阳、句容、宣州、会稽、吴、越、楚、齐、荆、润州、山阴、金坛、义兴(宜兴)、义真(仪征)、姑熟(当涂)、淮安、寿春(寿县)、胡孰、秣陵、丹杨、琅琊、临江、建业、江宁、建康、怀德、费县、阳都、即丘、临沂、肥乡、元城、新城、博陆、同夏、安业、上元、白下、归化、集庆、应天、南京等近百个叫法。尽管在地名的叫法上有所不同,但是琅琊、沂、江左、山阴、丹阳、会稽、吴越、楚、徐州、东海、扬州、淮南、建业、金陵、乌衣、江宁等名称的使用却是最多的,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后。
由于王肃、王褒等人投奔了北朝魏、北朝周,南京的江左王氏在大量向江左的姑熟、会稽、山阴(绍兴、余姚、宜兴、常州、苏州、当涂)移民的同时,又大量向江右的豫章、南康、泰和(南昌、合肥、九江、安庆、徽州)等地移民,而王褒、王肃等人的北迁又壮大和成长
了太原、洛阳、咸阳、大名一带的王袭(汉王吉的父亲)、王方冀、王维一支和绛州龙门一带的王通、王勃一支。如果说王离的长子王元代表了琅琊王氏、次子王威代表了太原王氏,而南京的江左王氏又融合了王氏的这两支,使中华王氏的主流又重新汇合成了一支,无用讳言,隋唐以后,很难到真正意义上的太原王氏家谱。因为很多自称《太原王氏》的谱书中的世系,均是琅琊王氏人物和太原王氏人物的混合,甚至从头到尾全是琅琊王氏的。如果从王威开始至今来计算太原王氏的世系,依靠父子传承关系的家谱是根本不到的,原因就是家在南京的太原王氏中王述王坦之的后人王愉因祸被灭门后,这一支在南京的后人都归宗于江左王氏了。
王褒和王肃等人在咸阳、洛阳和大同、龙门等地的后人结合了当地的远亲又续出了新的宗谱,因为他们地处大中原地区(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的交汇),所以有时也正确地称自己为太原王氏,但是谱牒中的直系祖先却是江左王氏的王导、王奂等人。这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不管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源头都是以洛阳、西安、临沂或太原为主,接续却是以琅琊为主,即中原的封面,琅琊的内容,或琅琊为主的内容,也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太原的内容。
王导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王璧、王搏等人在唐代的北方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固始、咸阳、东昌(莘县)、万年(河北)等地也一时充满了来自江左南京的王氏,他们后来又形成了开闽忠懿王氏、新安苦竹王氏、云湘婺南王氏、云贵鄂蜀王氏、三槐三沙王氏、京兆万年王氏、衡湘渔溪王氏、江都高邮王氏、大名新城王氏等总人口几乎占中华王氏80%以上的广阔宗支,在今天海内外所有的王氏中,只有朝鲜、韩国、缅甸、越南和我国东北、蒙古的一部分王氏人口因早于江左王氏的形成而与来自南京的江左王氏没有太多的播迁关系,而太原、蒙古、东北和朝鲜、韩国的一些王姓人与江左王氏有些连亲戚都谈不上。因为他们本来并不姓王,大多来自塞外和关外。但是东北、朝鲜、韩国的乐浪王氏、安东王氏倒是地地道道的琅琊王氏,他们的祖先就是商纣王的王叔箕子和汉代的王仲等正宗的山东琅琊人,加上东晋以前就去了缅甸、越南和隋唐之交经韩国迁往日本的王姓人,他们事实上都是江左的琅琊王氏或早或迟的宗亲。
一部中华王氏的通史,东晋以后也就是一部琅琊江左王氏的通谱,今天我们能够触及到的任何王氏的家谱几乎都要与南山一樵家族的江左王氏有关,金陵、江宁、丹阳、乌衣、扬州、
东海、徐州、苏州、吴江、江邑、山阴、会稽、古婺等象征南京及江左江右地区的王氏谱牒序言中的专有名词铺天盖地、三槐、三沙、琅琊、太原、开闽、新安等堂号就是万众共认的主旋律,最令南山一樵兴奋和自豪的就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在汉代及六朝期间汇成了一宗——琅琊江左王氏,可以说这既是他在家谱中发现的事实,又是他所领导的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这是他们对中华王氏的一个巨大的贡献,面对这样一个惊人的发现,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令人无以怀疑的凭证和能够说服任何人的论据。因为只凭谱牒为证,显然是不够的。中国现存的谱牒中,关于明代以前的家族史和人物世系中问题成堆,几乎百分之百存在问题;目前从事谱牒编撰工作的人,也多不是严格意义的谱牒工作者,甚至缺乏起码的专业素养。这就更加突显了王耿现象的重要和珍贵。王耿说:中国目前可能没有一部世系准确完整的家族谱。(包括刚刚获得世界之最的孔氏谱都是至少缺了四代的残编)
除了大量的正史方面的资料,可以指出王氏有很多家族系从江左迁出的事实外,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主流家谱有:南京江宁王徽之后代南山一樵故居山阴村的《琅琊郡王氏宗谱》,同一本家谱元代以后的名称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浙江泰顺支王宗巳编撰的《王氏宗谱》、《赤岸霞浦王氏谱》、绛州龙门王肃王通的后代,浙江的王仕魁、王俊接续王导、王褒、王方庆、王纶、王易等人编撰的《王氏世谱》、南京溧水山阳乡汤庄村王导后代王瀣编撰的《
江左王氏族谱》、南京溧水石湫坝海南王悦后人的《三槐堂王氏族谱》、南京溧水崇贤里王珣后人的《崇贤里王氏宗谱》、常塾昆山王坚王安节王时敏王原祁后人编撰的《太原王氏家乘》、王方庆、王璧后代编撰的《新安琅琊王氏宗谱》、王审知王延政后代编撰的《忠懿王氏族谱》、山西太原王家大院后人编撰的《静升王氏族谱》、王巩王肯堂王念孙王夫之后人编撰的《岳阳/武岗王氏谱》、《高邮王氏谱》、《衡湘王氏谱》、《江都王氏谱》、王守仁后人编撰的《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王宜之王务琨后人编撰的《云湘王氏谱》、王旦王锡爵后代编撰的《三槐王氏通谱》、《三沙王氏统宗谱》、王象乾王士祯后代编撰的《新城王氏族谱》等流传于海内外几乎中国现存王氏家谱中的王氏谱,除了那些不到祖先来历的小谱和胡乱拼凑的杂谱之外,都能证明王耿上述观点的中肯和他总纂的这部《中华王氏通谱》的真实完整准确。
没有任何一本记有唐代以前祖先名字的家谱的范本,不是来自琅琊的江左王氏的南山一樵家族的王导和王羲之。当然,也有家谱是写琅琊或太原祖先的,遗憾的是,江左王氏谱以前是只有人名字的世表,而没有家谱的记载和流传。只有王导王羲之主持修撰的谱牒传承到了今天,也就是说:在南京江宁山阴村周边流传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等王导王羲之家族谱,纵向贯穿与横向联系了整个中华王氏的文字史(主要是南京江宁山阴村和南京溧水山阳
乡崇贤里的谱,因为这三村相距只有数公里,他们共同祖先的居住地就是南京乌衣巷王导王献之的宰相府,和南京朝天宫王导王俭的西苑,而王导后代经营的江宁山阴村的八十顷田产中(约八千亩),也有王徽之与当时宰相谢安同时各建的别墅。)
幕后之王演员表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宋末的抗金英雄王坚后代编的《太原王氏家乘》,尽管这本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太原王氏人名,但是因为太子晋传说是太原人,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是终老在太原,他们就坚持要用太原王氏的谱名〈或者他们甚至已经知道自己是王旷在太原所生子孙的后代〉,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个王坚也是南山一樵家谱民国九年版中的北宋末年的第三人。王坚在常熟和江阴地区的《太原王氏家乘》中是第一人,在南山一樵家谱《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宋代以来各版中均是第三人〈第一人是王宗巳〉。而崇贤里的《琅琊郡王氏家谱》中出现的大献公王璧却与山阴村的《琅琊郡王氏宗谱》中的王璧均为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共同祖先,溧水汤庄的《江左王氏族谱》中出现的宋谱校对王纶,则是宋末扈驾南迁的主将、太尉王皋的孙辈,是山阴村的宋代始祖王宗巳的子侄辈。
上述这些家谱的存在和对这些家谱的研究,除了能证明谱中人是王导王羲之的后代之外,还
能证明他们一直住在这里,不论在历代向各地迁出了多少人,这里的大本营从来都没有走空,因为这里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何况在“永嘉南渡”后,“宋室南迁”到南京时,又从全国各地向这里回迁了大批的宗亲,回迁者主要是王皋的 “三槐王氏”和王宗巳的“山阴王氏”,这也是王耿家祠从“山阴”变成“三槐”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宋室南迁到南京时,山阴王宗巳重建山阴村祠堂完工之际,请了太尉王皋来剪彩挂帅,由于王皋的官比王宗巳大,辈份又比王宗巳高,“山阴”和“三槐”本来就是王导和王羲之一家的,所以就用“山阴村三槐堂”来命名了。这样王皋和王宗巳都有了面子,地名和堂名都有了,山阴派的朝奉大夫王宗巳稍微吃了一点亏,因为原来的堂号应该是“山阴”的,但是“三槐”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