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人物之慈禧
【摘要】
至于叶赫那拉氏慈禧的本名,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而由于慈禧作为其徽号,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称号,下文均将以此称之。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统治者,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晚清帝国的“无冕女皇”。她在1861年至1908年期间,三次垂帘听政,实掌晚清政权47年,是晚清政局不可小觑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历朝历代以来,中国鲜有的女性统治者,慈禧能够在晚清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即国家内有朝廷腐败即汉人对满族统治的反抗,外有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蚕食的情形下,使得本已腐朽的晚清帝国苟延残喘了近半个世纪,可见必定有其过人的政治才能,换句话说,她具备一个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然而,她在晚清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时,她却未能够审时度势,顺乎潮流,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潮流中。相反,她把一己之权力看得重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使得近代中国失去了一个自我改良的宝贵机遇。
【关键词】 晚清人物 慈禧 评价
一、 善于用人,却又独断专权
慈禧在摄政之初,与恭亲王联手推翻八大摄政大臣,夺得垂帘听政的机会。1861年,咸丰帝死于热河之时,慈禧靠其智谋与恭亲王合力成功地推翻了咸丰帝所设的僭越的摄政班子,并将其年幼的儿子扶上了皇位。当时恭亲王与两位太后联合摄政,其中东太后又并无争权之心,故恭亲王的权位日渐昌隆。而在恭亲王日益权重之时,为避免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以及康熙幼时摄政大臣鳌拜权倾朝野的情形再次出现,慈禧联合东太后发了道懿旨,责备恭亲王“目无君上”,后又借机褫夺了其所有职位和权力。而后,在恭亲王痛哭知错的情形下,慈禧才使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恢复其之前的权位,但免去了其议政王头衔。这件事使得恭亲王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此后,慈禧便除去了她摄政后的第一道阻碍。但是,由于恭亲王本是一位有着非凡政治和外交才能的大臣,慈禧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赏识和没有恶意,于是联合东太后将恭亲王的女儿收作义女,授予固伦公主的头衔。而其女儿在后来的与外交往中,亦是宫廷中仅次于慈禧的重要人物。
二、 未雨绸缪,目光长远
在除去恭亲王对朝政大权的威胁后,慈禧在同治亲政之前便逐渐把持了国家大事的权柄,东太后亦渐居幕后。由于慈禧只有一子,而在生活中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她早就
开始进行了一个确保王位继承局限于自己家族的计划,即她安排了自己的胞妹和咸丰帝的弟弟七王爷奕譞的婚姻,以备自己儿子同治死后无子,而他们的结合便可以产生一个够格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事实的确不出慈禧所设想,同治帝在其亲政一年多时染上天花而亡,未留子嗣。而同治帝死时,宫里确有一个有势力的集团反对两宫太后干政,力图推翻太后集团,把恭亲王的一个儿子扶上皇位。然而慈禧早有准备,她先是派人把同治的病情秘密通知在八十英里之外的天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并督促他带着军队火速进京,以应付同治死亡和宣布即位之君时可能引起的任何动乱。故当慈禧宣布同治死亡的消息时,也宣布由她妹妹的儿子光绪入继大统,并在其未成年期间由她和东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而那些叛逆人士在李鸿章淮军的包围下,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被流放。幕后之王演员表
三、 知人善任,收放有度
在满人备受重视的朝廷之中,慈禧能够不拘一格起用汉人官员,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人名将。其中李鸿章因其在歼灭太平军中的功绩而被授予伯爵。而从那时起,慈禧便把他放在离京城近的显要位置,以便能方便得到他的效力。因此李鸿章能够在二十四年间担任直隶总督,和握有中国历史上最大及最训练有素的军队。然而他的侄子则被留
在京里当人质,以防他有任何叛逆的迹象。然而当他的权利达到极盛,或是被外国当权者招呼得忘乎所以时,(李鸿章被西方人赞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他就会被善意而坚决地褫夺黄马褂和官衔,以使他明白慈禧才是他所能依靠的力量。由此可见慈禧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的智慧和果断。
四、 善于协调进步、保守势力,并能够为己所用
在清末的进步派中,有着恭亲王、庆亲王、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等人,他们可以说是清末最进步的官员,其中除了恭亲王因威胁到慈禧的统治而遭贬黜多次,其余则十分幸运地安稳地身居要职,他们是慈禧的心腹,被委以重任,全都为进步和改革而努力。在清末保守派中,荣禄算得上是一位重要人物,当慈禧让进步派的袁世凯负责北洋新军时,她也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由于一个是进步派,一个是保守派,如果不彼此通知,不得到对方的同意,则无论什么最大行动都无法实行。而这种安排在无形中为1898年的“戊戌”做了防范。而当时袁世凯要调动军队,必须要事先通知其长官荣禄,否则难以行事。而荣禄作为保守派,自然是站在慈禧的一边。
五、 进行力所能及的改革图新
之所以说慈禧的改革是力所能及,是因为光绪帝虽也主张改革,并进行了“百日维新”运动,但其改革的具体措施却超出了当时中国的能力范围,他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大量而大尺度的改革措施,是不切实际的,也最终未能实现其改革理想。而1900年以后,经过庚子巨变的慈禧也认识到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因此下诏变法。改革一: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虽然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但慈禧的确在晚清帝国的最后几年时间尝试过这一方案。当时慈禧的这一主张遭到了曾帮助自己推翻光绪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并竭力制止这项改革。而慈禧则召来了满人中最进步的端方,派他带领代表团周游世界,考察各国政府,以便对在中国实施宪政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上给她提供必要的建议。然而代表团尚未走出国门,其从北京到天津之行便已遭到了爆炸袭击,虽然制造此案的幕后人始终未能得知,但慈禧想要改革宪政的阻力由此可见一斑。不过,考察一事并未因此受阻,而是代表团成员各自分散独自出发,至天津会合后再继续考察之旅。回到北京时,代表团带回了一份卷幅一百二十卷的行程报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以日本宪政为蓝图,准备尽快在中国实行宪政。虽然慈禧意图在其有生之年将宪政交到百姓手中,可最终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做到。改革二:抵制。在晚清末年,吸食成瘾者占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在这种情形下,慈禧颁布了戒烟诏书,而民政部也根据诏书制订了一
系列执行细则,其中有所有吸食的人必须登记,并申领执照;将吸食的人分为两类,年轻的必须在六个月之内戒断,而对老人则没有规定期限。但这两类人在戒期间都必须自己花钱雇合适的人代替他们执行公务;所有烟馆都必须在六个月内关闭,且此后无论烟还是烟灯一概不准再制造、销售。而卖的店仍能再继续营业十年,这也是买卖可以存在的最长期限;政府允诺为戒者提供药品,并鼓励成立禁烟会,但不允许禁烟会讨论其他政治事件。对这一改革,受影响最大的英国也表示认同,并表示,若中国真心改革,并把自己国内的产量以每年百分之十递减,英国也将以同样的速度削减其贸易。虽然未等改革胜利,慈禧便已逝世,但其从全国开始禁烟这一创始之功是难以抹灭的。慈禧所推行的改革,除了上述几项,还有光绪帝改革时尚未实现的废科举、建立铁路局、矿务局及采用西方教学制度等。
结语
总而言之,慈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仅有的登上了最高统治者位置的几个女性之一,她们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概率微乎其微,且无不是依仗自己丈夫或儿子的的特殊地位,才有可能在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从汉代的吕后到唐代的武则天,再到晚清慈禧,
后世对她们的评价亦是褒贬不一。而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慈禧不失为一个富有卓越才能和政治远见的专制“帝王”。在她掌权之初,慈禧凭借其过人的政治才能,能够与恭亲王合力,除去咸丰帝留下的八大摄政大臣,从而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此外,她敢于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并借他们之力平息了国内太平天国之乱。而后又能够在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并借这两种力量相互制衡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上均可见其不凡的统治才能。然而,最后在与列强的力量悬殊,被迫与其妥协的情形下,慈禧便寻求改革之法,派代表团出国考察,以寻国之出路。其改革措施及范围虽有种种局限,但在当时的晚清中国,仍是开了风气之先,例如其抵制之举,在当时,便是从中国国民切身利益出发,为国家摆脱衰败命运,算是做了极大的努力。然而,后世对于慈禧的评价颇多微词,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面临千年史上最大变革时,慈禧未能够把握当时的世界形势,偏于保守,一味地把权力独揽于自己手中,致使中国失去了自我改良的最好机遇。
参考书目
何德兰:《慈禧与光绪》,中华书局,2004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埃特蒙德·白克诰斯:《慈禧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欧阳茱莉:《慈禧全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隋丽娟:《说慈禧》,中华书局,2007
德龄:《光绪泣血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