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
【简介】
  陆⽻(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名疾,字季疵,号竟陵⼦、桑苎翁、东冈⼦,⼜号“茶⼭御史”。⼀⽣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
  ⼀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部茶叶专著。《全唐⽂》有《陆⽻⾃传》。
  据《新唐书》记载:陆⽻,字鸿渐,⼀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不知所⽣,或⾔有僧得诸⽔滨,畜之。既长,以《易》⾃筮,得《蹇》之《渐》,⽈:“鸿渐于陆,其⽻可⽤为仪。”乃以陆为⽒,名⽽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书,答⽈:“终鲜兄弟,⽽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使牧⽜三⼗,⽻潜以⽵画⽜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字,懵懵若有遗,过⽇不作,主者鞭苦,因叹⽈:“岁⽉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胜,
因亡去,匿为优⼈,作诙谐数千⾔。天宝中,州⼈酺,吏署⽻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门⼭。貌侻陋,⼝吃⽽辩。闻⼈善,若在⼰,见有过者,规切⾄忤⼈。朋友燕处,意有所⾏辄去,⼈疑其多嗔。与⼈期,⾬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野中,诵诗击⽊,裴回不得意,或恸哭⽽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太⼦⽂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嗜茶,著经三篇,⾔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陶⽻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论复⼴著茶之功。御史⼤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江南,⼜有荐⽻者,召之,⽻⾐野服,挈具⽽⼊,季卿不为礼,⽻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朝,始驱马市茶。
  关于陆⽻弃佛从⽂还有另⼀种说法:
  唐朝著名学者陆⽻,从⼩是个孤⼉,被智积禅师抚养长⼤。陆⽻虽⾝在庙中,却不愿终⽇诵经念佛,⽽是喜欢吟读诗书。陆⽻执意下⼭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碰到了⼀位好⼼的⽼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的道理。当陆⽻最终将⼀杯热⽓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读书的要求。后来,陆⽻撰写了⼴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化发扬光⼤!
【⽣平】
  据《新唐书》和《唐才⼦传》记载,陆⽻因其相貌丑陋⽽成为弃⼉,被遗弃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才3岁,不知其⽗母是何许⼈,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
  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学⾃传》是陆⽻于⼆⼗九岁时为⾃⼰写的⼩传,可信度较⾼。他在⾃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云之⼝吃。”积公以《易经》⾃筮,为孩⼦取名,占得“渐”卦,卦辞⽈:“鸿渐于陆,其⽻可⽤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
为“⽻”,以“鸿渐”为字;或有另⼀种说法,陆⽻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说陆⽻年长后以《易》⾃况,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可⽤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皆是通途,两⽻翩翩⽽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定姓为“陆”,取名“⽻”,⼜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母,竟如天降。陆⽻在黄卷青灯、钟声梵⾳中学⽂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闻梵⾳,但陆⽻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却问:“释⽒弟⼦,⽣⽆兄弟,死⽆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后为⼤。出家⼈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将授孔圣之⽂。”住持闻⾔,颇为恼怒,就⽤繁重的“
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施屋,牧⽜⼀百⼆⼗蹄”。陆⽻并不因此⽓馁屈服,求知欲望反⽽更加强烈。他⽆纸学字,以
⽵划⽜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旷,⼜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12岁,觉得寺中⽇⽉难渡。乘⼈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个戏班⼦⾥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有些⼝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有天相,陆⽻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次州⼈聚饮中,看到了陆⽻出众的表演,⼗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门⼭的邹夫⼦那⾥学习。天宝⼗⼀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揖别邹夫⼦下⼭。崔与⽻相识,两⼈常⼀起出游,品茶鉴⽔,谈诗论⽂。天宝⼗五年陆⽻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峡川。⾏前,崔国辅以⽩驴、乌犁⽜及⽂槐书函相赠。⼀路之上,他逢⼭驻马采茶,遇泉下鞍晶⽔,⽬不暇接,⼝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从栖霞⼭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披纱⼱短褐,脚着蘑鞋,独⾏野中,深⼊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
或诵经吟诗,杖击林⽊,⼿弄流⽔,迟疑徘徊,每每⾄⽇⿊兴尽,⽅号泣⽽归,时⼈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学,⼜徒太常寺⼤祝,但都未就职。
【品质】因法之名的演员
  陆⽻⼀⽣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的⼀⾸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罍,
  不羡⽩⽟杯;
  不羡朝⼊省,
  不羡暮⼊台;
  千羡万羡西江⽔,
  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歌〗》
  (附记陆⽻另⼀⾸诗:
  ⽉⾊寒潮⼊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会稽东⼩⼭〗》)
【陆⽻的《茶经》】
  陆⽻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躬⾝实践,笃⾏不倦,取得茶叶⽣产和制作的第⼀⼿资料,⼜遍稽书,⼴采博收茶家采制经
  验的结晶。{茶经)⼀问世,即为历代⼈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除在《茶经》中全⾯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直接推举⼊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夫李牺范实典是邦,⼭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陆⽻以为芬⾹⽢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传说】
  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晶茶鉴⽔的神奇传说。唐张⼜新在(煎茶⽔记)中记述了陆⽻这样⼀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懂,因之赶郡,泊扬⼦驿。将⾷,李⽈:?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于南零⽔⼜殊绝,今者⼆妙,千载⼀遇,何旷之乎!’命军⼠谨信者,执瓶操⾈,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低⽔⾄,陆以杓扬其⽔⽈;‘江则江矣,⾮南零者,似临岸之⽔。’使⽈:,荣槽⾈深⼊,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既⽽倾诸盆,⾄半,陆遭⽌之,⼜以杓扬之⽈:,⾃此南零者矣!’使蹶然⼤骇伏罪⽈:‘某⾃南零齐⾄岸,⾈荡覆半,惧其渺,揭岸⽔增之,处⼠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皆⼤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优劣精可判矣。陆⽈:楚⽔第⼀,晋⽔最下。’李因命笔,⼝授⽽次第之。”(新唐书?列传)的(陆⽻传)中,也记有此事,但在说到李季卿召见陆⽻时,“⽻⾐野服,挈具⽽⼊,季卿不为礼,⽻愧之,更著{毁茶论)”。
  陆⽻逝世,后⼈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衙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交契⾄深.他在(因话录)⾥说,陆⽻?性嗜茶,始创煎茶法。⾄今露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号陆鸿渐,买数⼗茶器,得⼀鸿渐。市⼈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在中国茶⽂化史上,陆⽻所创造的⼀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正统的“杂学”。陆⽻与其他⼠⼈⼀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分熟悉并悉⼼钻研,深有造诣。但他⼜不像⼀般⽂⼈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能⼊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活之中,从⽽创造了茶⽂化。
【中国陆⽻茶⽂化旅游节】
  长兴顾渚⼭是唐朝茶圣陆⽻置茶园,撰写《茶经》的主要场所。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座贡茶院,出产的紫笋茶、⾦沙泉被列为唐代贡品。顾渚⼭也是中国茶⽂化的发祥地。
  节庆主要内容有:⼴场⽂艺、祭陆⽻、⽆我茶会、茶⽂化研讨、寻觅茶圣踪迹、摄影书法⽐赛、招商会等。
  活动时间:每年四⽉份。
【陆⽻的主要成就】
  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对我国和世界⽂化所作出的伟⼤贡献。这⼀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直是后⼈对陆⽻研究、介绍的主要⽅⾯。由于⼤家对陆⽻这些⽅⾯的贡献并不陌⽣,因此,本⽂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的学术成就。
  陆⽻之被尊为“茶圣”或我们现在所说的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中,他还不是以茶⼈⽽是以⽂⼈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门独⽴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法和古⽼的⽂学相⽐。其次,《茶经》书,是撰于陆⽻在⽂坛上已崭露头⾓之后,即陆⽻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达⼠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现在的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陆⽻通儒硕学,步登⽂坛,是在天宝五年⾄⼗⼀年(746-752)间的事情。陆⽻是由李齐物推⼊⼠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还⾝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门⼭邹夫⼦墅”读书。但⾄⼗⼀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便学成名遂,⽂冠⼀⾢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游处凡三年”,“谑笑永⽇”,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年,杜甫献《三⼤礼赋》,唐⽞宗奇其才,诏试⽂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
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不及也。”①陆⽻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上,当然进⼀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为“太⼦⽂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在陆⽻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称著于世的。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处,每离⼀地,都得到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是他“词艺卓异,为当
时闻⼈”③,还是因为他在⽂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的种种情况来看,陆⽻在⽣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学⽅⾯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个偶像的话,那么,在⽣前,相反,他在茶学⽅⾯的成就,是为⽂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的。
  陆⽻⽣前和⾼僧名⼠为友,在⽂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不名⼀⾏,不滞⼀⽅”的思想影响,他对⽂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样,喜好但不偏⼀。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业,⽽是涉猎很⼴,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不但是⼀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位著名的诗⼈、⾳韵和⼩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是⼀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位考古或⽂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桥柱赞》的序⽂中称,⼤历⼋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邀陆⽻等同往⼭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块,经陆⽻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鉴定,陆⽻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陆⽻)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是⼀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位研究⼭⽔和编写地⽅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锡县令为整修惠⼭名胜,“有客竟陵⽻,多识名⼭⼤川”,②还特意请了陆⽻当“顾问”。说明陆⽻在当时⼈们的⼼⽬中,对地理尤其是对⼭⽔是有研究的。陆⽻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记》、《虎丘⼭记》、《灵隐天竺⼆寺记》、《武林⼭记》等多种地志和⼭志,说明他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茶经
  三卷(浙江鲍⼠恭家藏本)
  唐陆⽻撰。⽻字鸿渐,⼀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学,⼜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嗜茶,著经三篇。《艺⽂志》载之⼩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集》有《茶经》序⽈:陆⽻《茶经》,《家书》⼀
卷,毕⽒、王⽒书三卷,张⽒书四卷,内、外书⼗有⼀卷,其⽂繁简不同。王、毕⽒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七之事以下,其⽂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毕⽒之书欤?抑《後⼭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篇也。其书分⼗类,⽈⼀之源,⼆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之出,九之略,⼗之图。其⽈具者,皆采制之⽤;其⽈器者,皆煎饮之⽤,故⼆者异部。其⽈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别有图。其类⼗,其⽂实九也。⾔茶者莫精于⽻,其⽂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条三⼗⼋字,为他书所⽆,亦旁资考辨之⼀端矣。---出《四库总⽬提要》
【陆⽻故⾥】
  “古亭屹⽴官池边,千秋光辉耀楚天。明⽉有情西江美,依稀陆⼦笑九泉。”这是清朝⼈写的⼀⾸怀念陆⽻的诗。
  陆⽻,出⽣于天门,⽣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具和⽅法等进⾏了全⾯的总结,是世界上第⼀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化的发展影响极⼤,陆⽻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
  天门⾄今还有不少与陆⽻有关的遗迹。相传,陆⽻出⽣不久就被遗弃,被⼀⼤雁所庇护,后来被⼀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终于煮
出了好茶,以⾄于⾮陆⽻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雁庇护陆⽻的地⽅。镇北门有⼀座 “三眼井”,曾是陆⽻煮茶取⽔处。井台旁边有⼀块后⼈⽴的⽯碑“唐处⼠陆鸿渐⼩像碑”,碑上刻着陆⽻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质结构,呈六⾓形,精巧典雅。置⾝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分令⼈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纪念馆,包括陆⽻故居、纪念陆⽻的古迹、陆⽻茶事活动等建筑,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陆⽻(733年~804年),外号茶仙或茶圣。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陆⽻,字鸿渐,⼜号「茶⼭御史」。
  《新唐书?陆⽻传》记:「⽻嗜茶,著经三篇,⾔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遍尝中国各地的名茶,并著有《茶经》述说。他的著作成为⽇后世⼈研究茶艺的经典。今时今⽇不少⼈都爱⽤「陆⽻」来作茶艺或茶类产品的名称。
  陆⽻(783年--804年),字鸿渐,⼀名疾,字季疵,号竟陵⼦、桑苎翁、东冈⼦,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他⼯於诗⽂,但传世不多。陆⽻⼀⽣富有传奇⾊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陆⽻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岁时,他乘⼈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个戏班⼦⾥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有些⼝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次州⼈聚饮中,看到了陆⽻出众的表演,⼗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於⽕门⼭的邹夫⼦那⾥学习。后与⼀好友(崔国辅)常⼀起出游,品茶鉴⽔,谈诗论⽂。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间,阖门著述《茶经》。
  陆⽻⼀⽣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不羡黄⾦磊,不羡⽩⽟杯,不羡朝⼊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曾向竟凌城下来。陆⽻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问世,即为历代⼈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始。其⽤於世,亦⾃⽻始。⽻诚有功於茶者也!" 陆於逝世后,后⼈尊其为"茶神",肇始於晚唐。
陆⽻与信阳⽑尖
  陆⽻下榻紫阳洞,被这⾥的⼭光⽔⾊,泉⽢茶⾹所迷恋,⼀住就是数年。他平⽇与崇佛寺、太阳庙、观⾳洞等院⼤师为友,互相唱酬。⽩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说,学识⼤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之出。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陆⽻⾛后,⼭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的雅事。
  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
  光州,现在信阳市光⼭县古称。古时包括、信阳、固始、光⼭、商城等地区。
  光州茶,也就是现在的信阳⽑尖茶。
  赛⼭⽟莲则是信阳⽑尖中极品之⼀,出⾃光⼭县凉亭。
  陆⽻是茶秘密的发现者
  陆⽻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茶就是“⼈在草⽊间”。草⽊如诗,美⼈如织,在中国⼈的观念⾥,天⼈合⼀就是⾃然之道。茶来⾃草⽊,因⼈⽽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摆脱⾃然束缚获得解放,⼀举成为华夏的饮⾷和精神缩影。
  陆⽻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祖神农⽒终⽣都在寻对⼈有⽤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成《神农本草》,⾥⾯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对⾃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 “⽇遇七⼗⼆毒﹐得荼⽽解之。”很显然,在这⾥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已。
  《尔雅》中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上的直接体验,那个时候的国⼈观念,草⽊是⼀体,⽽不是今⽇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之谓。《诗经》上说,“有⼥如荼”,说的是颜⾊层⾯。当时,⼈并不⽇常饮茶,除⾮真的⽣病。
  陆⽻⾃⼰所列的其他⼏个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对荼的进⼀步分类,赋予时令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种可⽤的药草⽽已,这点不会因为它在不⽤地⽅与不同季节的称呼⽽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