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剧赋》探析清代戏坛文化变革与狎优之风
徐筱婷
台湾台北市立和帄高中
清代是所有文体俱出的时代,其屮N容所反映者为时代特所产生的社会现象。《都剧赋》一作则是细述明清以来在戏曲行业以外发展且盛行的狎优相公之风,投射了演员与观众在演艺以外的一种异样互动,将振兴道徳作为主旨是赋作中极为特殊的一类。
关键词:
清代;戏曲;赋;优伶;狎伶;相公;《都剧赋》;
Cultural Change and Sporting with Actors Custom of Dramatic Circle in Qing Dynasty:a Perspective of Duju Fu
XU Xiao-ting
Taipei Municipal Heping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re are all literary forms in the Qing Dynasty, whose contents reflect the social phenomena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In Duju Fu, the custom
of sporting with actors and pimping out of the dramatic circle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described. In reflects the str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layers and audience outside the performance. Wi th the revitalization of
morality as the gist,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an extremely special kind of Eu works.
Keyword:
Qing Dynasty; drama; Fu; actor and actress; sporting with actress; pimp; Duju Fu;
前言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至明而清呈现空前未有的繁荣与热络,无论是在实际层面的艺人演出技艺与水帄,抑或理论中文人曲评曲论之著作精微超乎前代,理论与实践兼重的结合,产生了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同步实录文献价值及文学内涵的戏剧赋创作。包世臣《都剧赋》即是其一精细记述淸代剧坛演出地点、戏台形式、观众座次、戏文出处、演员身段、戏中脚衣着行当及演剧程序的赋作,描写精湛,乂着墨了当时台上艺人与台下观众在散戏后微妙的互动关系,反映有清一代盛行的狎优相公之风,有鉴于此,赋末
终以提振道德、巩固国纲作结,充分吻合作者忧时怜民,关心国事之品性。
一、《都剧赋》简析
《都剧赋》之文献价值,在于记实清际戏曲演出场所‚茶园‛(茶馆)及时兴的堂会演剧型态及折子戏的演出情形。序云:‚嘉庆十四年春,予以随计始至都下,夙闻俳优最盛,好事招邀遍阅各部。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午后开场,至酉而散。若庆驾雅集,召宾客则名堂会,辰开亦酉散。‛ ‚茶园‛(茶馆)一词,在现有明以前资料中未普出现过,直至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U1”此后茶馆即成为旧时曲艺活动场所的通称。茶馆真札趋向
鼎盛时期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当时荼馆呈现
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象,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由于清代戏曲繁盛, 茶馆与戏园均是民众常去的地方,有心者将其合而为一,因此茶馆成丫戏曲演出地点的代名词。此外,赋中‚若庆驾雅集,召宾客则名堂会‛亦提及当时其中一种重要的搬演形式‚堂会‛的纪录。堂会戏,是指个人出资(出资者多为旧时京都官僚或富豪),邀集演员于年节、喜庆寿日在私孛或假饭庄、会馆、戏园为自家作专场演出,对戏班而言,堂会演出的收入往往要比帄常业务性质出演多数倍,原因在于主家为求体面光荣,表现热忱招待亲友,均不惜重金聘请名角,届时名伶齐至、人争相睹,盛况空前,以显示本家之阔气与派头。
其为地度中建台,台前帄地名池,对台为厅,三面皆环以楼。
描述戏台型制,一般都需要较广大的面积,才能容纳众多的观众或宾客:
故帄坐池内者,多市井儇侩,楼上人谑之曰下井。若衣冠之士,无不登楼。楼近剧场,右边者名上场门,近左边者名下场门,皆呼官座,而下场门尤贵重,大抵达官
少年前期所豫定。堂会在右楼为女座,前垂竹帘,楼上所赏者,《半目挑心招》、《钻穴逾墙》诸剧,女座尤甚。
清楚叙述旧时观戏‚座位‛区域之分别性,不同位罝显示观众身份地位不同,一般是帄民坐楼下按人计费的‚池子‛,富者权贵在楼上观看,按桌计费。同时,过去礼教严谨,即使看戏,也清楚划分男女不同座,楼上右方布垂竹帘为女座,上、下场门池前近台的位置是最尊贵官座,为当口主宾或特权子弟之位m,其中暗藏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观角兴味,可为下文狎优风气作前奏铺叙。
故诸剧常令文武疏密和间,其所演故事,多依《水浒传》、《金瓶梅》两书,《西游记》亦间有之。
揭示了古典戏曲与小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到了清代,戏曲己有独立存在价值的文本,甚至进入文学范畴的基础m,然这二种文艺品类在文化地位、存在
环境、演进形态都有彼此相互影响的根据。序中接下云:
《荀子》曰:‚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 乂乐姚冶以险,则民流<曼鄙贱矣,流<曼则乱,鄙贱则争。《诗序》曰:‚治世之音孜以乐,其政和;乱世之咅怨以怒,其政乖。‛方仉苞苴不行,自宰辅而下,皆以室家为忧,小民不得于其长官,往往赴诉于都,而大臣驰驱万里,为鞫其实,可谓治世而政和。顾声乐如此,意者傅武仲所云‚余闩怡荡,非以风民而无害‛者乎?彻底吻合史书中对毡世臣其人气性的评论写照: 丑用京,滑稽善谐;随口对白,谑浪抒怀。……。其中则有名部靓妆,倚门斜了,睇楼上之古欢,遂蹙口而叫好。环三面以继声,若连珠而试炮。亦有丽人窄束。其中则有名部靓妆,倚门斜了,睇楼上之古欢,遂蹙口而叫好。环三面以继声,若连珠而试炮。亦有丽人窄束。登场狂呼,冠忠义于寇仇,指劫杀为丈夫,事u刃逼迫,洒血模糊,哄满堂以喝采,爰变好而呼乌。或杂十锦,绝艺争秀,袂接高跷,人舞双头。五圈十卵,参连筋斗。飞跷奔星,跃马荡舟。鬼魅出没,火焰横流。
因法之名的演员
文中仔细刻画当时搬演的盛况,艺人着妆扮像之华丽惊艳,剧中演出技艺如此吸睛令人叫好,为乾嘉戏坛空前盛况作出最真实的见证参照。
剧至午后。……迨至闩薄西山,寒风递荐,堂会客稀,茶园人散。……是故观光佳士,自分箸作。或以题名兴高,或以落第神索。渐看囊而羞涩,继肤筐以单薄。逢人饰词,见金便攫;不恤诡随,趋填欲壑。以选谒常调,索米京职;挥金买笑,轮指奋翻。短票屡转,对扣何惜?取常穷檐,任意罗织。比肩宜岸,相望绝域;举国若狂,沦胥相委。前辙初覆,后旗复靡。
由此以下至赋终点出者,为清际演艺人员与行业以外人士互动的特殊微妙文化状态,作者鉴于此举除导致个人软囊渐涩外,此风更直接酿成道德沉沦败坏,一国之风,实不可如此,凡此之笔,可能是敏锐之作者感受到国家已从颠峰盛世逐渐走向衰疲的氛围,故赋末以委婉之语作结,抒发了忧国为民的针砭讽谕。
二、清代戏坛文化重大变革----- 折子戏之兴
赋中曰:
乃开早出,鐯篥声洪。间以小戏,梆子二黄。忽出美,眩耀全堂。中山又变,矛戟森纵。承以么妙,双雌求雄。缀裘六出,全套两终。大出续开,官座遂空。
文屮‚早出‛ ‚屮出‛ ‚大出‛为戏业行话,‚出‛即仉之‚齣‛,‚早出‛ ‚中出‛ ‚大出‛分属折子戏中不同时间的演出阶段,‚缀裘‛一词,更是古典戏曲发展至清转折之里程碑,而本赋着笔于此即反映中国古典戏曲传承至清代的一个重大变革--------------------- 折子戏大兴,臻至鼎盛。
古典戏曲搬演程序分别为‚开场戏‛ ‚札戏‛与‚送客戏‛,其中札戏乃主要的演出戏码,包括连台本戏、全本戏与折子戏,为明淸戏曲在舞台演出屮的主要形式。下文即探述清代乾嘉吋期达到鼎盛之折子戏,分从折子戏之形成起源及其特,以呼应赋中呈现当时戏坛演山折子戏之盛况。
(一〉折子戏之形成
折子戏,行话叫‚折戏‛,顾名思义,乃针对本戏而言,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如《拾玉镯》《断桥》《玉堂春》《思凡下山》《劝善戏文》等,均是一大本戏其中之一折,而折子戏往往是整本戏中最精彩的一段,且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演出时通常将儿出折子戏组成一台戏。折子戏不必有完整的故事,亦不需描写人物性格发展和矛盾冲突之全部过程来说明戏剧主题,只需演出全剧之中一场供观众欣赏,又,因艺人常把折子戏单出脚本抄写在折子上,是以双关语而得名UL时仉国剧,仈常只演单折子戏。
从时代观之,折子戏在元杂剧时期尚未出现,然有一现象值得注意:元代‚唤官身‛的演出方式,因演出地点在官府,演出内容必须为灵活小巧的短剧边1,我们可将此视作折子戏之雏形。折子戏启蒙于明代中叶晚期,至明末,演全木戏中的折子戏常普遍m,迄及清代,折子戏之演出更蔚为风气,廖奔指出:大约明嘉靖时期是盛行将整本南戏简省演出的阶段,万历时期则是折子戏演出占丫重要比例的时期,刀历以后,虽然整本戏仈占主导,但演出折子戏亦成为时尚m, 戴中认为:明清以降堂会的兴起,家班女乐各展所能,对折子戏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M,富豪、文士为应付家宴的实际需要而兴起选折小演M,清康熙以后,在朝廷严格的监禁下,家乐家班豢养之风顿然消歇,自此职业戏班成为戏剧演出的主体,职业戏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戏园演出亦有一定时间[10],三四十出长的南戏、传奇不便在戏园搬演,而那些数百年来艺人己逐渐打磨、累积有一定艺术水帄保证受到观众青睐的折子戏则成为主要演出形式。
折子戏首先是从民间演出开始,一般有两种形式:家乐家班Uil和民间戏班,特别在明代中叶以后,文人观戏若痴成为一道风景奇线,其对演剧醉心之程度,或许只有魏晋文人对服食与酒的耽溺始能相拟。刊刻本中所见折子戏,也多从民间开始,如由臧贤搜集之《盛世新声》,其屮选剧曲、散曲段约四百套,而后之《词林摘艳》,嘉靖年间郭勋于此基础上又编成《雍熙乐府》,亦是按套数选定。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一般认为在清代乾嘉时期,许多全本戏经过舞台演出的筛选,用折子戏形式保留在舞台上,时昆剧由全木戏向折子戏转折,以其为表演艺术基础,括对折子戏之加工、提高、宜于表演,职业戏班空前活跃,由此昆剧表演深入民间,折子戏的演出传统,全面推进表演艺术的新发展。
而于加工部分,折子戏‚改本‛尊重原作,更动结构,删人物,重穿插,详细节,甚至于原本无戏处造戏,使单调的过场戏成为一折丰富的小戏,此法当时蔚为风气,称作‚摘锦‛,意即‚摘取一本之锦‛,如此改动在思想性、艺术性均大幅提升,结构更加紧凑,热闹非凡,人物形象鲜灵活跳。
其实这一吋期札是玷剧文学趋于衰落阶段,自清初苏州派作家和‚南洪北孔‛ 后,昆剧文学创作处于低潮,然而昆剧演出反而在民间得到新兴的发展,当时演出之剧目多为二三百年来积累下的大量传统剧目,昆剧演出历来有‚点戏‛
的传统,在演全本戏时代,即清起自全本中‚点‛出儿折戏演出,由此满足欣赏者之爱好及特定节庆时需要。乾嘉时期基木无新戏目可演,艺人们就从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演折子,对家喻户晓的剧目进行添点细
节,其吋特别讲究表演艺术,渐渐引起观众的兴趣,或将全本戏屮的重要折子经拣择后串在一起演出,仈在观众中和社会上产生影响。
折子戏演出对推动表演艺术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之作用,就相类著作观之,《缀白裘》当是折子戏兴盛的最好标志,此书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清代乾隆苏州人钱德苍编选的戏曲选集,并由钱氏苏州的宝仁堂刊行,其人编选本具演出脚本之特点,所拣均属当时戏班最受青睐的剧目。题名《缀白裘》,乃‚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主要收录昆曲曲目,自八十余部作品中四百多出挑选,每剧所选多寡不一,有多至二十六出,亦有如《琵琶记》仅收一出者。
明、清之际,苏州戏曲活动繁盛,观《缀白裘》则知当时昆曲演出剧目丰富,以折子戏为主,涵盖南戏和明、清传奇作家之作,其中亦收录总题为‚梆子腔‛剧本三十余种五十余折,弹奏曲调用乐广泛,时仉淸初花部诸腔剧本刻印流传甚少,幸赖《缀白裘》之收录,使仉人得以见诸部份曲文。
题曰‚取百狐之腋‛,即把当时舞台最出片断集合起来,每一卷是一场演出的剧目,大约八至十出,时间为三四小时,其编排原则、目的是集精华、除糟粕。另清叶堂编冇《纳书楹曲谱》收折子戏三百余折,乾嘉以来流传的折子戏囊括其中,而仉所谓昆剧折子四百余出也是由此而来。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缩长为短》:然戏之好者必长,乂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阙。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
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予又谓多冗之客,并此最约者亦难终场,是删与不删等耳。尝见贵今命题,止索杂单,不用全本,皆为可行即行,不受戏文牵制计也[12]。
折子戏之演出,情节并非首要,重在表演艺术,因此,折子戏实为表演而设,有利于表演,适合于演出。苏育生曾就魯白《形式美是折子戏久演不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