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简介
陕西省地方戏剧种。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l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共和国。
历史沿革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留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案腔声腔的最早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
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一1795)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浙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泰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
、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1924年鲁迅在西安曾五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给予好评,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又以讲课酬金捐赠,支持易俗社的秦腔改革。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学社等秦腔班社。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建国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
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索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培养了一批演员。
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
、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制。头路角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各路角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众称其为"架架儿"。
行当流派
秦腔角行当有十三门二十八类。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
、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穷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且、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都有独特风格和拿手戏。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以三原为主,间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观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确,性格突出。格调"火爆",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除净角外,有个别生角也开脸谱。
文献介绍
1. 秦腔音乐唱板浅释/肖炳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29页
2. 秦腔剧作选/雷平良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364页
3. 宋上华 杨令俗及秦腔名宿艺术丛谈/杨文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1998.--323页
4. 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一/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46页
5. 秦腔优秀传统剧选.二/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45页
6. 秦腔音乐概论/吕自强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778页
7. 秦腔名家折子戏精选/鲁安澍,张森伶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册(329,346页)
8. 秦腔荟萃:剧本、板壳子、唱腔选段/鲁安澍,张森伶编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458页
    9. 秦腔音乐概论/王正强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509页.--(戏曲音乐研究丛书)
    10. 秦腔词典/王正强主编.--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60,603页
    11. 秦腔打击乐/马凌元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619页
    12. 秦腔唱法研究/张 伦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88页.--(陕西振兴秦腔艺术丛书/叶增宽主编)
    13. 秦腔音乐欣赏漫谈/王正强著.--北京:人民音乐,1994.--266页.--(戏曲音乐欣赏丛书)
    14. 秦腔音乐创作探微/阎可行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306页
    15. 秦腔趣闻/阎成功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5.--200页
    16. 易俗社秦腔剧本选.续编/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八十周年办公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6.--347页.--(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八十周年丛书/苏育生主编)
    17. 秦腔戏散论/王学秀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8.--317页
    18. 秦腔著名演员唱腔精选/李田绿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7.--265页
    19. 易俗社秦腔剧本选/西安易俗社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631页
    20. 秦腔史稿/焦文彬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608页
    21. 秦腔唱段集锦/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30页
因法之名的演员    22. 秦腔传统折子戏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185页.--(文化与生活丛书)
    23. 秦腔剧目初考/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837页
    24. 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85页
    25. 秦腔音乐唱腔浅释/肖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388页
    26. 秦腔板胡简明教材/杨天基,王兴武著;杨天基执笔.--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250页
    27.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9,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