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是怎样抓住要害,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说服秦伯的写一篇演讲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这一年,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各路诸侯在一旁吃瓜看戏,郑国孤立无援,离身死国灭只差一步之遥。以军事实力来看,郑国和秦晋两国相比,就是个弱鸡,秦晋两国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新郑,俘虏郑文公,让郑文公跪在地上叫爸爸。郑文公很绝望,于是叫来大臣佚之狐商议对策,于是佚之狐向郑王推荐了烛之武去当说客。当时的烛之武,官职很低,和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前的职位一样,是个弼马温,他对自己得不到重用有些怨言,于是郑文公拉下面子来诚恳的向他道歉,烛之武便答应了郑文公,决定去秦军大营当一个说客。
趁着夜,烛之武偷偷摸摸地进入了秦军大营,见到了秦穆公,他告诉秦穆公:“郑国眼看就要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你有好处,那我来麻烦你就没有必要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利的话,那么秦军就继续打吧,我也就不用来了!秦穆公听完,有点疑惑,也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王德发?这老头儿没有一上来就为郑国求情,反而还想让我们继续进攻,他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秦穆公示意烛之武继续说下去。
“秦国和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晋国,你灭掉郑国,也无法管理这片土地,最后还是要把郑国
的土地交到晋国的手上,晋国也就会继续发展壮大,晋国变强了,不就是变相的削弱了秦国吗?”这一点算是说到秦穆公心坎里去了,秦晋两国虽世代交好,但他们毕竟是邻国,毕竟有着竞争关系,听完这些,秦穆公的脸变得凝重起来。
烛之武察觉到秦穆公的变化,于是不再绕圈子:“郑国的存在,对您没有什么坏处,反而可以招待您的使臣,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反观晋国,当年您对他们有恩,他们曾经答应给您两座城池,但是他们回国之后就过河拆桥,开始在边境修建防御工事,这事儿难道您不记得了吗?晋国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吞并了郑国,那么接下来又该去哪里夺取土地呢?恐怕就该轮到秦国了吧!”秦穆公听完,便和郑国签订了盟约,晋文公权衡利弊之后,也就撤军回国了。
可以说,烛之武以一人之力,退却了数万部队,那么,他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呢?他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说服技巧?
说服性演讲02
首先,烛之武懂得换位思考,站在秦国的角度痛陈攻打郑国的利弊。
攻打郑国这件事儿,和秦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关系,秦国和郑国无仇无怨的,只是碍于和晋国的同盟关系而不得不出兵,顺便趁此机会捞点好处。也因此,秦国只知道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对两家的同盟,世代交好有好处,但是不知道灭了郑国对自己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
烛之武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站在秦国的角度,处处为秦国着想,痛陈秦国攻打郑国的利弊,设身处地的为秦国着想,告诉秦穆公保留郑国,可以对秦国有所帮助,而灭掉郑国,对秦国是百利而无一害,停战不只是为了郑国,更是为了秦国的发展。他对秦穆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秦穆公越是聪明,就越会觉得烛之武的言论没一点毛病,毕竟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还劳民伤财的事情谁会愿意去做呢?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说服一个人,想要改变他的观点、爱好或者价值取向,那么我们就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人,还能够让你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从而结合你的立场以及对方的想法说服对方,让你的话更容易进入对方的耳朵和内心。
同时,我们还要向对方痛陈利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有趋乐避苦、趋利避害
、利己排他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人们会热衷于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会拒绝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想要说服对方,我们就必须告诉他,他的观点、做法有哪些弊端,会对自己产生怎样不利的影响,我们的观点又对他有怎样的好处,只有这样,他才会产生动摇,开始思考自己的观点、行为是不是真的不合适。
其次,烛之武充分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进行离间。
当时,秦国和晋国搞了很多次政治联姻,秦穆公娶了晋文公的,他成了晋文公的夫,然后晋文公,也就是重耳之前因“骊姬之乱”逃到秦国,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子重耳,这样一来,秦穆公又成了晋文公的老丈人,虽然这些亲戚关系有点乱,但是可见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有多好。
不过,郑仁强老师说过,国与国之间讲究的是利益,而不是亲戚关系。两国之间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秦晋两国的矛盾就是信任问题。
晋国在中间,秦国在西边,郑国在东边,如果秦国趁晋国攻打郑国的时候,反戈进攻晋国,那么晋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如果晋国趁秦国出兵长途跋涉攻打郑国的时候去进
攻秦国,那么秦国也就陷入和郑国一样的境地了。而且当时晋国是妥妥的中原霸主,实力比秦国要强,如果再吞并了郑国,那么下一次灭国之战的对象可能就是秦国。所以说,秦国和晋国如果有任意一方不信任对方,那么双方的合作就会不欢而散,甚至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所以当烛之武说出“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时,当秦穆公的心里产生了对晋国的不信任时,他就已经赢了。
那么,我们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说服合作双方中的一方时,要记得“打蛇打七寸”,也就是要到双方合作的关键问题、矛盾和薄弱点,再根据这一点去痛陈利害,这样往往能够达成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
最后,烛之武摆出了有力的论据,证明晋国不值得信任。
围绕着秦晋两国间的信任问题,烛之武还向秦穆公抛出了一个有力的证据:晋国国君出尔反尔,过河拆桥,本来答应送给秦国两座城池,最后却回家盖起了碉堡,加固了城防,防止秦国攻打自己。这件事一提,秦穆公就开始重新思考两国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晋国是否值得信任这个问题了。然后,烛之武又把晋国做大之后对秦国的损害陈述了一遍,秦穆公愈发觉得晋国不值得信任,愈发觉得率兵攻打郑国是不理智的行为,在权衡利弊之后,秦穆公终于
决定退兵。
所以说,仅仅站在对方的角度痛陈利弊,仅仅利用双方的矛盾进行离间,是无法达成说服对方的效果的,因为这些只是我们的一面之词,即使说的很有道理,说进了对方的心坎里,对方也仍然很难完全信任你,只有摆出事实和证据,你的话语才会更有说服力。你想呀,如果有个人想要说服你,但是他仅仅向你提供了他个人的看法,对你进行了空洞的说教,你是不是会越听越烦?如果他利用已经发生的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你是不是会觉得更有说服力?所以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一个简单的事实,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总之呢,烛之武不用一兵一卒,仅凭自己的口才便力挽狂澜,保全了郑国,也让自己流芳百世,值得我们钦佩,他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说服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