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
司马迁
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
1.实词:
(1)孽niè:①<;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②<;名>灾祸;罪过。③<;动>危害。④<;动>忤逆;不孝顺。【】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业障”,后写作“”。【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
(2)庶shù:①<;形>众;多。②<;名>平民;百姓。③<;名>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④<;副>差不多。⑤<;副>表示可能或希望。《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几】⒈不多。⒉也许;大概。【庶人】平民;百姓。
(3)进:推荐
(4)会:适逢,正赶上
2.虚词:
即:如果
3.句式:
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4.文化知识:
(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芈mǐ: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芈姓的。
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
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
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
姬jī:古代传说中黄帝在姬水之畔而生,所以以姬为姓,他是姬姓的始祖。
姒sì:大禹的父亲鲧受到尧帝的赐姓,是为姒氏。
妫guī:得姓始祖是舜帝。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姞jí、姚、妘yún
5.翻译
(1)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译文: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家的学说,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译文: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问候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6.分析
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商鞅的才能?
答: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第二段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
第二段重点知识整理
1.实词:
中:合乎。符合说:通“悦”
2.一词多义: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③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④掌修国史(撰写)⑤恐修名之不立(美好)⑥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
3.虚词:
因:通过
4.固定用法
“以何”,译为“凭借什么”
5.翻译
(1)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译文: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向西去了秦国。
(2)公与语,数日不厌。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3)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
译文:我用富国强兵的道理来劝说君王,君王非常高兴。
6.分析
公孙鞅谈及什么内容,让秦孝公非常高兴?由此可见秦孝公是怎样的国君?
答: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
可见秦孝公不是以德治天下的国君,急功近利,崇尚武力征伐。
第三段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行动迟疑不决)无名,疑事(做事犹豫不定)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
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定变法之令。
第三段知识点整理
1.实词
①恐天下议己:非议。②不法其故(现成的法律)法:袭用;故:旧的文中指现成的法律③多:赞扬
2.虚词
苟:如果卒:终于
3.词类活用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强:使强大②苟可以利(使获利)民利:使获利③故汤武不循古而王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④治世不一道一道:名词用作动词,遵循一种途径
4.一词多义
(1)道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③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④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⑤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⑥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⑦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⑧治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2)非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②而墨子非之(非难、责怪,反对)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⑥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5.古代文化知识
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6.理解下列句子
(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译文:(1)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出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2)圣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制度;如果能够使百姓有好
处,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3)治理国家不必遵循一种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7.问题
在上述三句话中,选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四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知识点整理:
1.实词
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年;君嗣:继承人
2.虚词
于是太子犯法。于是:在这个时候。
3.一词多义
(1)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④<;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⑤<;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⑦<;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⑧<;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⑨<;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2)趋qū
①<;动>快走。《乐羊子妻》:“妻乃引刀趋机而言。”【又】<;动>小步紧走。《左忠公逸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又】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②<;动>奔赴;奔向。《<;指南录>后序》:“夜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