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马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4、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羊子曾在路上行走,捡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
文言文被动句。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粗暴强悍,争强好胜,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被它吞吃掉了。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被人雇佣耕地,有什么富贵可言呢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用。
(三)文言文判断句。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们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2、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努力学习永不倦怠,才是靠自己的努力进取获得成功的人。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
5、此为何若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
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