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例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2.何
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