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学校 | 年级 | 次数 | ||||
科目 | 教师 | 日期 | 时段 | ||||
课题 | 文言虚词“因”“于”用法 | ||||||
教学重点 难点 | 1、重点: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难点:在中高考中掌握虚词“因”“于”的考点 | ||||||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提高学生理解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 ||||||
教 学 内 容 | 一、错题回顾 二、知识点精讲 1.虚词“因”“于”的意义和用法 2.辨析虚词的方法 三、相似题练习 四、课堂练习 五、总结 归纳 六、课后作业 文言虚词练习 | ||||||
文言虚词“因”“于”用法
【知识点精讲】
理解下列虚词的含义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三.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四、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
一、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二、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三、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四、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专题训练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提高学生理解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掌握虚词“因”“于”的用法和意义
2、难点:在中高考中掌握虚词“因”“于”的考点
三、导入:文言虚词在现在的北京高考中是重点,《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的含义和用法。在近五年中“因”考查7次,“于”考查13次,可见,“因”“于”出现的频率之高,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虚词“因”“于”的含义和用法。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