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篇1:语文《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
介词结构后置篇2:《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
介词结构后置篇2:《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故(颜:古:容貌 今: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故(颜:古:容貌 今: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后(为:弹奏)
为君翻作(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后(为:弹奏)
为君翻作(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介词结构后置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必备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介词结构后置篇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必备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三类: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三类: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
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第四类: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
第四类: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
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