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房地产新常态下凸显三大变化分析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房地产民营企业要将绿低碳建筑作为一项基本战略来执行,对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转型和市场的健康进展特别重要,同时也是将房地产资金引向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一步推升资产泡沫和平抑房价的良性平衡策略。
市场的“脸”在变:行业增速创下10年最低
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起,尽管个别地区的楼盘仍有上涨动能,但行业整体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告一段落”。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为95036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比增速创过去十年最低水平;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17.9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7%,降幅同样创过去十年最低水平。
此外,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0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6%。据房地产行业分析及市场讨论报告显示,自2022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整体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仅2022年和2022年消失下降。据中信建投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苏雪晶、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等分析人士推断,房地产行业增速趋于平缓,且这一趋势不行逆转。甚至有业内人士猜测,“就算全面取消限购,房地产也难像5年前那样疯狂。”
房地产利润 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两点缘由:
一是国内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据民生证券讨论院宏观经济讨论员朱振鑫测算,目前中国20-29岁人口占比约为17%,而将来十年这个数字可能降至10%左右,适婚人口比例的下降,将导致住房需求的削减。此外,目前中国的人均住宅面积在33平方米左右,虽然明显低于美国的67平方米,但已接近大部分发达国家,远高于一些新兴市场。比如,英国是35.4平方米,日本是36.6平方米,韩国是26平方米。香港地区则仅为15平方米;
二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北京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志说,许多房地产商乐于将市场需求定义为“刚性需求”,这在当前房价水平下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例,的确有许多需要改善居住条件的家庭,但没有支付力量的居多;还有许多年轻人选择了租房来代替买房。这些都表明,住房需求不见得肯定是“刚性需求”,开发商盖的房子也不肯定总能卖得出去。
政府的“手”在变:削减直接干预,发挥市场功能
行政主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多年,一些以“抑制改善型需求”、“短期内掌握房价”为目
的的做法屡遭市场质疑。从2022年下半年起,这一状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目前,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均已取消或放宽限购政策。记者在一些重点城市看到,随着限购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价却未见明显大幅上涨。
2022年10月,天津取消限购政策,最终全年新建商品房平均交易价格1067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4%;在山东省济南市,去年7月取消的限购政策也没有对房价产生大的影响,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8135.74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59%。
在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冯俊等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冲突是结构上的供求不匹配,“去干预化”或“去行政化”,就是允许房地产市场自行调整,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打算性作用。
“政府要做的,是取消一些不再合理的干预,要敢于给市场自身一个表现的机会。‘调控’这个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改为‘改革’或‘调整’可能更为恰当。”一些业内人士表示。
业内呼吁,原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支持改善性住房。现在既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来源于住房条件的改善,政府就必需实打实地提高百姓住房消费力量,削减税费
和利息负担。据我国楼市现阶段的市场特征,把鼓舞政策从首次置业人调整为改善型人是特别必要的。
供需的“眼”在变:不再“紧盯”政策,以“我”为主
有记者在过去几年调研房地产市场时,无论开发商、购房者还是专家学者,采访对象三句话不离“调控”。“国五条”、“国十条”都是大家展望市场走势的依据。而今年的一个不同现象,是各方对政策的关注少了,纷纷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开发商表示,严峻的市场考验正在到来。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利润率向社会平均利润率回归。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实力弱的开发企业将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
天津一位在房地产市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公司高管表示,“讨论政策不如讨论市场。企业拿地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想卖房子,就要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我们花大价钱引进一种空气循环系统,保证楼内恒温恒湿。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可以在销售过程中增加优势。不仅是我们,其他开发商也都拿出来自己的看家本事,都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万科集团原高级副总裁毛大庆也坦言,“把房子做精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学者分析,过去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市、货币市,非理性投资是房价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缘由。但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相关制度的完善,房产税立法进程的加快,住房价格涨幅回落、甚至消失肯定下降,百姓住房消费理念也发生了转变,这将成为房地产市场健康进展的关键因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