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交谊舞
从汉代(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到魏(公元 220 年——公元 265 年)、晋(公元 265 年——公元 420 年)期间,为了活跃气氛、联络感情和增进友谊,中国官宦和贵族宴会盛行一种交谊性的邀请舞,名叫“以舞相属”。
在宴会上,一般是主人在宴会进行中先行起舞, 舞跳完以后, 邀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跳下去。 第二个人跳完以后, 再邀请另外一个人接着跳, 如此循环相接。被邀请人必须起舞回报, 如果被邀请人拒绝起舞, 则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邀请人的不恭敬。
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还流行一种名叫“打令”的交谊舞,是在贵族宴会中行酒令时跳的习俗舞蹈。
2、中国的宫廷舞蹈
历代皇宫用于祭祀、 礼仪、歌颂皇上的功德和宴会上演出的舞蹈统称为宫廷舞蹈。宫廷舞蹈
经过宫 廷的艺人加工和创新,很有艺术性,技艺高超,需要有很深的功力。这种舞蹈的阵容多数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很具欣赏性。中国历
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宫廷舞蹈有唐代歌颂李世民的大型乐舞 《秦王破阵乐》 、技巧高超而功力深厚的《七盘舞》、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舞》、有着异域风情的
《胡腾舞》、华丽飘逸的《霓裳羽 衣舞》等。
雅乐舞蹈
中国舞蹈在走出蛮荒,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很快就走向成熟。 在西周的初年即制定了雅乐体系,这是中国乐舞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部分乐舞就是
“雅乐”、“雅舞”, 它们一直是中国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 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 (六代舞)代
表六个朝代。 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
夏》、商汤的《大 ?C》、武王的《大武》。
六大舞又分为“文”、 “武”两类。 前四舞属于“文舞”, 后两舞属于
“武舞”。文舞手持龠翟而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
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段有关, 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 以武功得天
下的作武舞”。
3、中国的佛教舞蹈
1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 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 佛教是在东汉初年 (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 不但百姓盛行信佛, 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
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众聚集娱乐的场所。
音乐舞蹈既是祭祀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段之一。 在
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十分精妙的伎乐。这在北魏时期(公元 220——公元265)是处处可见的。
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
《菩萨蛮舞》就是 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
教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公元 581——公元 907)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彩。
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浓厚的佛教特。
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有浓郁的佛 教彩。蒙古人本来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公
元 1279——公元 1368)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从许多的历史资料看,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
在清明(公元 1368——公元舞蹈种类 1911)两代的佛教舞蹈中,以明朝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代舞人徐惊鸿的《观音舞》最为著名。另外,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4、高跷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 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 便于远近观赏, 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 因此深受众喜爱。
关于高跷的起源, 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 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 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 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 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 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 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 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 “武跷”之分, 文跷重扮象与扭逗, 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