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
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要点介绍
古典舞,是指经过历代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创造的,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艺术作品。对于“古典舞”的认识,
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其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
累和形成的。它具有传统性、典范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舞蹈艺术
的代表。其主要的特征是它具备了规范化的舞蹈语言和高度发展的
舞蹈技巧,程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严谨、完善、学用一致的训
练体系。然而“古典舞”不是表现某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而是一种
特殊的创作方法。因此,要想成为有特的“古典舞”,还是要具
备本民族精粹文化的独一性与持久性。
一、中国的古典舞建构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
舞蹈动态形式,广采博收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术中姿
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文化优长,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而产生的。它是在中华文化民族母体之中形
成的当代舞蹈的一个种类。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已经
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艺术成就。它不仅推出了多部教材(其中
《身韵》教材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且培养出一批批优
秀的中国舞演员、教员、研究人员,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
了解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特与审美追求,舞台剧目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为建立伴随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50年代,最初的创业者们认识到戏曲
舞蹈是蕴含中国传统舞蹈元素最多的“活化石”,并开始在中国戏
曲宝库中不断汲取养分。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方法的指导下,以1
957年《宝莲灯》和1959年《小刀会》为代表的古典舞作品
先后问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把某些戏曲片段、传统文本改
编或移植成舞蹈剧目,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与动作
程式,带有很浓厚的戏曲表现痕迹。
到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家们所创作的大批古典舞剧目已然与创建初期的作品大不相同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的“身韵”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训
练体系。当这套以“身韵”为代表的融科学系统性、民族风格性、
时代审美性为一体的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体系成熟并广为传播时,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摆脱了初建时期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同时也为今后舞台表演艺术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
“身韵”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供给编舞者更多的舞蹈
本体语言,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像
舞蹈种类《黄河》《长城》等作品为代表的抒情、写意、象征的古典舞剧目
的发展。特别是《黄河》,该舞蹈一直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
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在1989年文化部直属艺术团青
年舞蹈演员新作品评比中获优秀创作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
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经典作品奖。可以说,《黄河》
《长城》《江河水》等作品的问世,预示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进入
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进入到90年代之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创者们以根植传统、打破传统、立足当代、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地向当代舞蹈新境
界迈进。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
舞剧目的领地。“现代型”剧目的探索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古典舞
最初形态的挑战。值得强调的是:“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
是从结构上走向现代,其价值在于挖掘动作本身,在原有的古典舞
剧目的创作方向上实现一种扩张与延伸。
二、关于中国古典舞身韵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
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
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
、律”的高度融合,这正
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
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
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路线。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
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
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
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刚
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
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
“塌腰蹰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
阳面”,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
秧歌”的“拦、拐、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等无一不
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
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跺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
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运动方面的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
可以感觉的。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把神放在
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
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
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
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
“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
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运用的轻重、缓急、长短、顿挫、切分、
延伸等的对比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
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
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
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从
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而做起”之说,即“逢
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这种“反
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使人体动作产生千变万化、扑朔迷离、
瞬息万变的动感。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
是“从反面做起”,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三、品味古典舞经典之作《黄河》
作品简介舞蹈编导:张羽军、姚勇;舞蹈音乐:根据冼星海1939年《黄河大合唱》,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
创作原曲,杜鸣心改编。
舞蹈欣赏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体造型。背拱起缓缓地涌动,似黄河的滚滚波涛连绵起伏;似黄
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几个舞者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像是大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男女舞者开始了他们的集体舞。通过他们的动作、姿态、造型和不断流动变化的构图,使观众感觉
到了浪涛,以及船夫们冲破激流、闯过险难、登上堤岸、向远眺望
的形象。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
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如同一组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
之水对黄河儿女母亲般纯洁、神圣的感情;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
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
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舞展示了生活在帝
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
对光明的期盼。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无数双手臂随即呼应伸向它,凝聚成一团,以此为
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此时,演员接连出现许多古典舞高难
度的技术技巧,像摆腿跳、拉腿蹦子、云门大卷,等等,使整个舞
蹈气氛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