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1、《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所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
第一次:
        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项羽评价皆披靡
第二次:
        项羽—— 瞋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
        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三、熟读课文,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从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
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四、拓展延伸: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