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一中教案(高一、高二)
年级:        科目:        授课人:        日期:
项羽评价
课题
      《项羽之死》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能力目标
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预习检查
形式结果
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辩论、操作等
一、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二、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教师活动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 .自读、质疑、解疑:
1 )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 )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 .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1 )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2 )教师补充讲解
三、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一)、整体把握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这些细节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文章思路结构:
二)、 按照描写的场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部分(第 2 3 段),写东城快战。其中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和轻谋寡虑,也写出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而第三段则重点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也刻画了他的自负。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课堂检测
复述课文内容。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分析项羽的形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