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恭恂《历史学概说》
河南宏力学校 高中语文组  王建伟
摘要:首先对《历史学概说》一书的主要内容做出简要概括,然后对本书做综合评价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论,对于正反两个方面各用四个具体的要点加以阐释,力求通过对相关书籍理论观点的参考对本书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最后对全文作简要小结。
关键词:历史学概说;史论结合;唯物史观;历史文献
一、            全书主要内容概述
作为“史学概论”课程的一本教科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孙恭恂主编的《历史学概说》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引导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入门为目的,在吸收以往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历史学这门学科的概况。全书分为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史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史学研究的方法、史学的编纂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历史的基概念、特点和史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分科、特点;第二部分“史学研
究的社会功能”从史学的社会地位、史学的现实功能、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对现实的借鉴作用四个方面论述了史学的社会功用;第三部分“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讲述了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第四部分“史学的编纂”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撰写历史论文和编著历史书籍的基本方法及一般步骤。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理论联系事例的方法撰写,在概述史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大量地引用、穿插历史事实,这既减少了我们在读史学理论著作时的乏味枯燥感,增强了书的趣味性又能帮助我们更加具体、形象地理解把握理论的本质。
二、对《历史学概说》的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历史学概说》这本书无论从语言的专业化程度、理论的深度方面还是从书中内容的概括性来说,都不失为一本编写较好的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向我们阐述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社会功用,并在此基础上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史学研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及编著史学专著和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其意在于让史学专业的初学者在充分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信息的同时,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有初步的认识。这对启迪、引导他们入门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
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还须一分为二的辩证地评价这本书。因此下面主要从长处与不足两个方面对本书做出拙浅评价,在肯定书中所体现的出众之处的同时,对其编纂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给予匡正和补充。
三、对本书编纂的肯定性评价
1、对相关书籍资料及史学界新观点的大胆参考与借鉴
    如第一章在讲到“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宏观与微观认识”时吸收借鉴了姜义华编著的《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中的一个观点,即“中观考察也被看作是人们认识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1]”。这打破了传统史学理论书籍对历史认识的宏观与微观二分法的观点,而认为“中观研究将一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根据时间、空间、内容等弄清它们之间的外部联系为自己的任务[2]”。然而本书作者并没有机械引用这种观点,而是对其做出了客观评价:“历史的中观考察,不是把它看成一般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而是……阶段[3]”本书这种参考借鉴的编写方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功效:首先,引述观点的同时,对其加以科学评价,令读者既得以读到当今史学理论的新观点又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其次,这种编写方法本身对史学专业的初学者有启发诱
导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今后撰写论文、编纂书籍时能够旁征博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2、“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本书编写中的具体运用
历史研究中史料和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史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有些人曾经提出“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两种口号,“但是前者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后者则有经验主义的弊端”[4]。经过历史验证后,史学界大多数人提倡“史论结合”更好、更准确。本书中写到“史论结合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时,既要重视占有翔实的史实,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其实本书的成功之处之一恰恰就在于编写中“史论结合”的方法的实际运用,在每次阐述理论观点时,作者总能举出与理论相契合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到不同的历史观对人们认识历史事件的影响时,作者举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楚汉争霸”的史实:项羽从天命观看问题,因而归结战争的败因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而刘邦则用与之相对的人事观看问题,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二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善于用人。[5]再如讲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时,作者又通过凯撒、拿破仑、克伦威尔的事例来论证历史的必然性与英雄人物的偶然性……但是在运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时我们还必须保持理
论的先进性,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6]
3、科学的理论指导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方法做出了科学阐释。之所以说“科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有规律的统一过程。”[7]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些思想家虽然不怀疑有意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一旦进入历史领域,则把人的思想动机当作原初的东西,这就使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半途而废,成为“半截子”唯物主义。”[8]本书无论从阐述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必然性与偶然性特点到作为历史研究线索的阶级斗争理论,还是从人类历史的继承性到认识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前途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为基础而展开理论依据的科学性成为本书编著成功的核心基石。
4、对史学研究方法及史学编纂知识的详细阐述
虽然史学概论一类的书如赵吉惠主编的《历史学概论》和贾东海郭卿友主编的《史学概论》对史学方法论都作为书的主要内容做了具体讲述,但是本书作为历史教科书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对史学研究方法及史学编纂知识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做出详细阐述不可谓不是本书的出众之处。
四、对本书缺点、不足的匡正与补充
1、缺乏对学生认识时代精神的引导。白寿彝说:“应该怎么讲历史课程呢?应该有一个主要的目的,要引导我们同学认识当前的时代。讲过去是为了建设现在,讲过去是为了掌握未来,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挂起钩来。”[9]当然,作为历史教科书,必须向学生讲述史学的基本理论这方面本书做得较好,然而历史学的真正目的还在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把时代精神寓于史学基本理论的讲述之中,才能“知兴替”,才能“见盛衰”。而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
2、缺乏对中国史学理论发展史的具体阐述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顾名思义,应该论及古今中外的史学,关于其基本内容,白寿彝在《在谈历史文献》中说到:“史学概论应该说到历史和史学的含义、史学的某些重要方面、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应该比较详细地有重点地论述一下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10]对于他提到的前几个方面是包括本书在内的大多数史学概论书籍都能做到的。而“比较详细地有重点地论述一下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则是本书的疏漏所在,而这与上面提到的缺乏时代精神的引导是一脉相承的。“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固然存在较大差别,但作为历史学的不同分科,它们毕竟有着较多的内在联系,不能把它们绝对独立化。“史学概论”的目的在于“为有志于史学的青年提供一个入门的阶梯”,因此就不能把最近一段时期内史学研究的发展概况做出一定介绍,这将对他们确定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以及在入门以后的最初阶段就进入史学研究的前沿奠定初步基础。
3、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的区分不清,有令二者混淆之嫌
      要进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于历史资料,而对于一般历史研究而言,历史文献就是最重要的研究资料。从理论上讲,历史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历史研究不能单靠文献资料,要把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及社会调查资料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由
于历史研究对历史文献的依赖性,许多人把二者难以区分清楚,甚至不少有学问的人也认为研究历史文献就是研究历史。对此,白寿彝说:“把文献作为历史资料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资料了解历史,这才是研究历史。如果把兴趣仅限于历史文献的考订,那只能说是研究历史文献,而不能说是研究历史。”由于本书中对历史研究方法特别是搜集整理历史文献方法的详细介绍及论证中对历史文献的大量引用,自然地把历史文献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地位,从而很容易令读者特别是初学者陷入一个误区,即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就是研究历史,而一旦发生这种基础性错误,势必会影响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史学概论”应讲述历史学分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初学者对历史学的基本框架有 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研究者铺平道路。
4、缺乏“史学概论”应有的融贯中西的宏观博大气象
      作为一部“概论”性质的著作,作者在前言中明确写道:““史学概论”这门学科和课程,涉及到了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法等几门学科和课程的内容,为此,在本门课程中势必讲到这些。”[11]可见在构思之初作者对本书的内容结构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的,而后来具体编纂过程中却没有对中国及西方的史学理论发展史的分类阐述从而导致缺乏一种
整体性的以中西方整体世界为背景的宏观思维,这确是本书一大遗憾,而相对而言本书却又用大量篇幅来写一些研究方法等微观具体问题从而使本书不够大气,缺乏“概论”本应有的博大气象。
五、小结
作为一个初学者,本人对历史学的相关知识比较匮乏,然而读书应有批判精神,要用批判的思维去读书。以上是在读完孙恭恂的《历史学概说》并参考相关书目后对其做出的粗浅评价,以期共赏。
参考文献:
  1、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3、光明日报社历史专刊编《历史理论研究》重庆出版社 1984年版
  4、贾东海 郭卿友《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5、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
[1] 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7
[2] 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7
[3] 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8
[4] 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
[5] 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
[6] 光明日报社历史专刊编《历史理论研究》重庆出版社 1984年版 74
[7]《列宁全集》第二卷 586
[8] 贾东海 郭卿友《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22
[9] 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 项羽评价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9
[10]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