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中文4班吉杰 2011512952 摘要:要想准确探讨宗教文化对词汇的积淀,这种积淀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词汇,还是与之相关的修辞手法、句式等,都能明显地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积淀。因此,无怪乎季羡林会说:“如果去掉了佛教语言,中国人几乎说不成话了。”
关键词:佛家、词汇、积淀、借代、创造新词
宗教,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因此,佛教亦是如此。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哲学观念上,它同样会反映在社会语言上。随着佛教在大众之间的传播,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佛教术语,也逐渐的推广开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汇。甚至,其中有些词汇,我们现在很难分辨其本来面目。在古代中国,宗教文化就在运用着词汇的力量。作为能够与神沟通的神职人员——萨满,又或者大巫。他们的神秘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他们所能掌握的与神沟通的神秘词汇的多少。另一方面,在经书中主要记载的便是独特的佛教文化。经过高僧或者知识分子的传播,佛教文化在社会上得到继续推广,对中国词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宗教文化对词汇的积淀作用。其实这种积淀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词汇,还是与之相关的修辞手法、句式等都能明显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积淀级影响。无怪乎季羡林说:
1 / 4
“如果去掉了佛教语言,中国人几乎说不成话了。”1
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本身的用语是梵语,佛经上也是梵文。,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佛经的真正内涵。因而,要想了解它就需要有人能够将梵文翻译为我们本国语言,即汉语。因此,宗教文化对中国词汇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借由翻译佛经,中国本土原本没有的词汇,便通过这次翻译的机会创造了出来,例如将来、现在、过去、知识等。经过长期的传播与积淀,我们已经很难再区别出哪些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哪些是由佛教传入、由知识分子翻译过来的。在日常生活用到的成语或俗语,如五体投地、三生有幸、水中捞月、空中楼阁、因果报应、、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不可胜数。这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内容,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
当然,佛教对词汇的影响还不仅仅只是这些能直接翻译过来的词汇。由于梵文属于拼音文字,而中国的汉字属于意音文字,这就会造成有些词是无法去硬性的翻译出来。那么,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佛教经文中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另造新词;另外一种则是借代。我把借代比喻成为“旧瓶装新酒”,即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佛化过的词汇,也就是说,原本属于本土的汉语词汇被佛教借代之后染上了佛教的影子,甚至成为佛教的专用语。比如“长老”3,这一次在汉语中本意是指年老的人。在佛教中则专指有一定地位的和尚,如住持,
吉杰
或高僧。而到现在,我们一说到“长老”一词,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吃斋念佛的僧人。再如“施舍”,原意是指直接给予别人帮助。在佛教中,则指的却是通过给予受施者财务、智慧等,达到自己积累功德以求修行的一种方法。还有“信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的是诚实守信之人。经佛教借代后,现特指信仰佛教的人。此外还有如“寺”,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能听到“大理寺卿”这个职位,“寺”在本土文化中指的是官邸名。后来便成为和尚聚集地的特指。当然,在这儿只是简单的举出几个例子,我们汉语词汇文化中这类的词还有很多。综上这些,就不能不说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有着深厚的积淀与影响了。
至于创造新词,也不仅仅是纯粹的造新词,而是在原有的词汇基础上,结合佛教文化的精髓,兼及汉字的表意而成。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和尚”一词,汉语本身是不可能有的,但在佛教传播过来之后,为对应专职神职人员,便造了一个新词来代指佛教职业者的称呼,即和尚。类似的例子,还有尼姑、众生、、禅等等。4
本土词汇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佛教文化对它的影响。在另一方面,本土的词汇对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运动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用语和经文的翻译成为丰富词汇的最显著特征。这不仅仅是主动的、语言的置换,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的影响和积淀。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与本土文化相遇之后,肯定会产生激烈的碰撞,融合,乃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词汇。也就是说,佛教对于中国词汇的积淀便不
3 / 4
言而喻了。
参考书目:
⒈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76页,14行
⒉郭金福《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45页,17行
⒊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9页,15行
⒋梁晓红《佛教语词的构造与汉语语汇的发展》58页,3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