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第6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ec.2020
No.6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考述
刘旭冬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浮山修志肇始于明末,清初重修山志一次,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为浮山封建时期最后一次修志,且为当今唯一流传版本。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重修并非偶然,其重修是多重原因互相作用的结果。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内容翔实,其所一山历史、一教之传,是一时期内
史之载体。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大文献价值,通过对山志的耙梳研究,足见浮山辉煌历史文化,亦可对当浮山与。
关键词:浮山志;修志原因;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0)06—0005—05
A Study of the Supplementary Version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IU Xu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25) Abstr:Ct:Fushan local chronicles'revision beg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which was revised onc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upplementary version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s the last revision of Fushan during the feudal period and is the only version in circulation today.The revision of the supplementary version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was not accidental,and its revision wa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interactions.The supplementary version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s rich in content.It contains a history far beyond that of a mountain and a religion,it is the carrier of social history in a certain area in a certain period.The supplementary version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 in th
e Tongzh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has great literature value.Through the research of Fushan local chronicles,it shows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Fushan,and can als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ushan tourism.
Key words:Fushan local chronicles;Reason for local chronicles' revision;Literature value
浮山,大江环之,望之若浮,故以浮名,古属桐城,今位于5阳县长江北岸、白荡湖之滨,历史上,浮山曾位列安徽四大名山之一。浮山,华严寺之古刹,始显于宋朝远录禅师与欧阳文忠“因棋说法”,至明后期方有山志。明清《浮山志》共修两次、增补辑刊一次,现存《浮山志》为同治十二年(1873)增补辑刊版i大清版《浮山志》之,增补订,较好地保留了《浮山志》之原貌,具有较大。《浮山志》不仅是一部一山历史之,现了明
收稿日期:2020—05—25
作者简介:刘旭冬(1994—),男,安徽六安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18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专门史。
2020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清时期浮山地方社会生活之面貌。目前学界对于《浮山志》关注甚少,笔者试从清同治增辑本以前山志
修纂情况、清同治增辑本山志重修原因、清同治增辑本山志的主要内容及文献价值等问题略抒管见,并借此就教于方家。
一、清同治增辑本以前山志修纂情况
志者,史之一体也,国有史,山亦有志。明清时期是方志修纂的高峰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地方志,《浮山志》就是在此时期多次修纂刊。浮山,明以前无志浮山之志于明
修之,明版山志今已佚失;清初,吴新重修山志一次
失;同治,地方文人吴山志辑刊=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此今一之版本。
(一)
明修纂《浮山志》
明修山志,浮山修志。
1595,主
大。清同治增辑本山志言“山志大纂辑,略”。具体志
从,明,清,于之山,,之就是
主孰宾,天者还以天,冼无讥也。梯径、台冼、石峡、井泉、涧沼、关梁之属,附近洞者,俱载本本洞之下,不令毋离虾,头易位,较诸往牒,似便寻省”。[1]以看岀,氏虽 F《浮山志》修纂先河,所纂山志内容略便宜,但清版山志并付梓,至清前期有手抄本于世,但讹误较多、体裁渐失;而今之存,憾成佚志。
由于明代版《浮山志》佚失,世之志也并提及具体修志时,该山志具体成书时终成谜团。同治增辑本山志收录原明版志序云:“余近m有观居士甫擢上第,辄厌承明著作之廷,而栖迟于浮渡山谷修净业,了一大事因。……而泉居有于是笔
之,志之,捐资梓之。……居士吴姓名应宾,名,俱,先成。%1”
由上文知观居士吴应宾交并有修志,吴应宾应是参与了明末《浮山志》之修纂并资梓。吴应宾(1564—1635),之,观居士,,方以之。山志文《水居K之序云:“E 以寻高峰云
而大于作。%1)”
此序观居士吴应宾所作,为明版山志之内容,清代山志沿袭而收录于新山志之。
吴应宾之生,以岀序云之应1614由此岀明版山志成书时应于
同时亦于明亡之1644)o 清初吴道新纂辑、修订《浮山志》《浮山志》之,而吴水
新之氏之、以传。吴新,,,明天1627,至主。大师之,明居浮山云洞。
清治1652主以。大,为方志大家
主'志》。
大明之一的方以。方以16111671之
明,。入清,名,
地,浮山者。方以
几度回浮山探亲,并命徒山足大
浮山监院,嘱其重修山志。熙1673)山足大总持浮山,继承先之志,请大吴新录、辑新志。山志《凡》载:“庚戌春熙吾史者,从青原将归报庵,先以书来,期余同辑,谁诿甚至。几化于五云,门人山足住持华严,力酬愿,踏门申请,当拮郡乘之厌苦笔墨,视等劳薪,而念欲辞忍,剪纟比饰陋,聊复成,溯所
从来,盖之勤,容泯也°%1)”
从以上以看岀,作大挚,无可大师生前希望挚修《浮山志》,果。山足大承先酬之志,持吴新所'浮山志》踏门申请审定,念而欲辞忍,将新山志归纳、分、纠讹成书。建国新山志载,吴版山志清熙修。%2&根上文一步测修时应于康熙。因史变革
成书但至今未见该书,当时世之山志、县志或记载或记载模糊或损毁严重而不能查阅,难
2020年刘旭冬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考述第6期
以确定其基本成书时间,笔者推测基本成书时间应为康熙十五(1676年)或十六年(1677),推测原因如下,据山志《新建藏经阁碑记》载:“山师来华严,九阅春秋,凡三载而《志》刊,又三载而阁就。⑴”
由上可知吴版山志历时三年而成。另据山志卷九艺文《山足大师〈浮山志〉成书赠》载:“不负青原托,随缘已六年。为人传姓,知山。笔向,书。,一任往来穿。⑴”
此诗是以智山足大师新《浮山志》成书所作的赠诗。康熙九年(1670),山足大师可大师托,浮山为,山志,年可大师。此处“随缘已六年”可
:一,托志时已六年,
为康熙十五年,可大师已六年,为康熙十六年。此者文志时间不康熙十二年,志时三年,吴道新浮山志》基成书时应为康熙十五年或十六年。
二、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重修原因
年,
,,康熙吴山志损严。《浮山志》上,
本是原因下a,代山志是导致刊行最直接原因;,在代全志热潮大背景下,推对遗留山志补工(再者,山僧
志志亦是不可忽略;最后,桐城地官府、文人与宗族士绅也对此刊供了支持。可以看岀,
刊非吴氏一人之功,实乃地方众人之心血。
(一)
山志序云:“兵后,志书散亡殆尽a”此“兵”指
a时期,安府地区饱苦。据光绪年间安志》载:“(咸三年)三年正月戊申,大臣荣复武昌,粤匪岀江东竄…
…(正月)壬戌,安城陷……(四年)五月戊申,安陷……(八月)乙未,安三陷,石逆踞……(十一月)乙酉,桐城陷,男妇不屈死者三千五人。
可以看岀此时期为安安三陷,桐城县亦大,死千人。受
,康熙吴版《浮山志》在此期间严a 此,由,众a
者吴康弼在志序盯'“山,阅十载,不知几经,迄尚留残喘吴康山年,与山僧交有盟,遗留残康熙吴版山志,是“为刊,僧成,浮山
山者,指掌间也眄
山志就是在此下产生,十年刊传a
()代地志热潮
时期是地志时期,而
代志热代。对安地区而,据有,在安470志,志为341,志有74,志267。$4%志代,而志三志,
是安地志热潮最a
浮山志》刊了代地志热潮a江山,随,府为了地全,了全
地地人,为此者
下志,安徽地区因而志热潮。在府的推下,安府志持不,
穿时期。如,康熙十一年(1672)光二十二年(1842),安地区志书
205a冋受此志热潮,安山
志亦大岀,浮山志》
是在此下a
(三)山僧志
浮山,时期安山,一山历宗文山志书传,原山志不,山志成了浮山历代山僧a ,版山志a康熙年间,可大师以智大遗志一为浮山志》,山足大师师未志,志,遂有吴新浮山志》。浮山志》亦也,“兵后,志书散亡殆尽a持僧一来时有志,,不足,志未殆a”5可以看岀山持时有志,不足a ,山志对山有要意义a—,山
面,志以全,浮山山宗文全赖山志载传彰,使浮山与浮山不湮灭历;,点山正地位,维护山寺切身利益,
别是经济利益,如浮
2020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保志总一朗  山志》卷十所载法产文书,其文书为历代山寺法产之佐证,防止因法产不明而无证与他者对簿公堂C 可以看出,山志之重修对山寺是极其重要的,因而山僧时有修志之愿。
(四)地方官府、文人与宗族士绅的支持
地方志、山志的编纂往往是地方文人智慧才学的结晶,同时也少不了地方官府与士绅的鼎力相助,同治增辑本《浮山志》之重修得到了桐城地方官府、文人与士绅的支持相助。清咸丰同治年,桐城地方文人山十载,对之山志了增、对并刊刻。重修山志序云:“幸逢明府王公以士为桐
治之山之,时相与
。明寺,,,为文,僧修……
是府公、尹公、同方、佐、、、、山、山堂、堂、族、、
..................................之、
各有助僧修志,以为修山寺楼之,山林景物记述诗文已哉!
,江苏人,同治七士,此时为桐城县令。其作为一县之长,为修志““,为文”,他的相助之举无疑代表了地方官府对修志行动的支持。而方、姚佐等作为地方文人与地方宗族士绅,对山志之重刊也提供了支持,并身体力参与修志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康山志参与阅者凡166人,而其姓
阅者达47人,远超其他姓氏。而同治辑刊修纂人,吴氏又再次占据了重要部分,氏作为地方望族再次参与了山志的修纂,这也步表明地方文人与地方宗族士绅对《浮山志》辑刊重修的支持。同治《浮山志》之辑刊重修凝聚了桐城地方文人与地方宗族士绅的智慧与心血。
三、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主要内容与文献价值
志者,史之一体也。国有史,山亦有志。山志最 基本之职能即为记载一山之历史沿革,然《浮山志》不仅记载其一山历史沿革,更是记载了一方文人的精神风貌、区域济活。《浮山志》作为方志的一种特殊品,有其方志之共性,即“方志是保存社会史料的渊蔽,那面的丰富记载,是在其他史籍不能看到的十分贵的文献料”。冋所以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作为一种贵的文献资料,其文献值可C
(一)要
,,山,桐城人(/、阳县),为桐城地方文人。清咸丰同治,曾避山长达十,此期将原山志
了对,并增补了多,于同治十二重新刊刻。志体上沿了山志之,其志共分七十,其次为,卷二、、,法,四、记、、、、、序,记,书、,七文,
十:法产、约、、。志,行十,,,,有序、浮山,、诗文。此山志是明清《浮山志》仅存之本,书。
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丰富。其不仅仅是记述一山之历史沿革、一山之然风貌,更是记载了明清时期桐城文人在浮山的文,体了他的山的精神风貌,山志之
有的值,者方面对山志。
其一,然景。浮山三面,
。浮山之奇、之他山望之能。他山岩,、七、书林、将地,以即山之不,而亦。浮山之明,圈起,蜷平步,上覆垂溜,堂室然,入植门 窗以居,诚海所未有也。相传浮山有三十、七十二之景,并有峰、怪、3、之奇。山志对山之峰、、、不惜着墨,其记载奇峰有龙峰、峰、翠微峰、来峰、妙高峰等;怪有披翠石、三台石、马鞍等;3有谷、白云、楞、会圣、张公等有鸡、簪云、三曲、雷公等。此外另有《调歌头》牌诗文十,记述浮山、夏、秋、冬、雪、雨、晓、晚、月等景,诗文对浮山之描画清晰而,引人入,让人忘返。
其二,人文景。浮山人文踪逾越千年,相传早在晋梁时期浮山就建有寺庙,宋朝时,远禅师与欧阳文忠
在浮山“因棋法”成为一代佳话,此浮山始志书之。浮山有众多宗教筑与碑刻,山志所载的寺阁有华严寺、阁等;佛
2020年刘旭冬清同治增辑本《浮山志》考述第6期
家祖塔有远公塔、三宝塔、无可禅师爪发塔、山足禅师塔等;塔铭有《远录祖师塔铭》《朗目禅师塔铭》《无可禅师塔铭》等;碑刻有《明神宗皇帝御赐龙藏敕书碑文》《新建藏经阁碑记》《华严寺斋僧田碑记》《御书石刻心经跋》等,据统计,摩崖石刻典型的有唐代1块,北宋15块,南宋17块,元代2块,明代87块,清代75块,民国26块,建国后1块。浮山摩崖石刻历经1700余年,跨越11代,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叫孚山山,文化建远。
三,书、诗文、游记法产文书。《浮山志》一典型的文人志、志志书,
浮山山志记僧人、文人、宗
书山诗文记游记法产产的法产文书
书有《》《山公书》《山师书》《》等;诗文游记有《浮山记游》《浮山>《浮山>《浮山>等;法产文
书有《华严山田》《华严》《华严山约》《公>等诗文游记、书、法产文书记明清浮山山、浮山文化、浮山 ,浮山中心的文人的、山的神生活与价值追求。
文是文化、史、自然环境等各的真实记翔实反馈文献突岀性,反映的是特定区域性的,是区域相关因素的息*8+山志文献的一种,具有巨的文
首先,清治增辑本《浮山志》今人窥探浮山辉煌史提供窗口,一览明清浮山的文化浮山虽史久且文化浓,但比与九华峨眉、道武当齐云仍有差距。自清末降,浮山望渐不显世,今人浮山历史知甚少。明清是浮山宗位和文化位的巅峰,山志恰如分记这一辉煌史。据山志记,明神宗万年间,神宗皇帝曾敕书华严寺、御赐《大藏经》,并特差汉经厂阁黎司设监右少监任用到浮山华严寺供,一浮山名声大振,威远播江淮、江南,宗位达
史巅峰。明清,浮山
文人,世游,在浮山创量的诗文游记。据统计,山志
诗文近500篇,此前代能,时
山望,可这一浮山的文化位史巅峰,山志能可
这一,人浮山文化提供的文史
,山志是明清浮山史,反民的如山志法产文书,文书山寺法产,量的民文书,如实反明清
浮山民的经法,具文
价值。
三,山志前浮山游发具有巨
浮山国4A区、国公、国公,、游比
山、九华山、齐山等仍具有差距,且浮山旅游自然,显人文底,山志有浮山史、量的文人诗,这人文产浮山游发可提供一的
参考文献:
[1]吴道新纂,陈焯修,吴康弼增辑.浮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1,35,123,1,35,226,1-2,1,1,1.
[2]疏获,6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浮山志[M]./肥:黄山书社,1994:334.
⑶沈葆桢,何绍基,吴坤等修纂.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O二)[M].清光绪七年.
[4]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冲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⑸张安东.清代安徽方志编修的热潮和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9(2):112.
⑹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8.
[7]司杰.从浮山摩崖石刻看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J].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60.
[8]徐颖.地方文献的区域文化价值挖“与开发利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刁],2019,39(10):130.
责任编辑:姜广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