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煤城画卷”
作者:高丽君 蔡云飞 薛万博 许乐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21年第12期
2021年10月3日,勃利縣永恒乡金山村村民金永明家的葡萄大棚又迎来一拨游客——这是从依兰县驱车而来故地重游的一家人,也是金山村采摘旅游产业的又一批“回头客”。
“游客一拨接着一拨,一夏天下来少说也有五六千人,几乎都是冲着‘黑甜甜’葡萄来的。”金山村党支部书记胡有增介绍。金山村与依兰县相邻,交通便利,自从引进“黑甜甜”这个葡萄新品种,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观光的乐趣。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走进乡村、闲游田园,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事劳动,正成为一些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新风尚。在七台河市的广大乡村,游客络绎不绝,一幅“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振兴动能”聚变在高质高效的产业里
午后的阳光映照着一张张笑意盈盈的脸庞,在勃利县吉兴朝鲜族满族乡合庆村的黑微生物黑木耳栽培大棚里,几名村民正忙着采收黑木耳,乳白的菌袋上长满了黑亮亮的木耳,摘下个木耳在手里一掂,“肉”感十足。
近年来,合庆村推动食用菌栽培项目,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产业致富路。“黑微生物
七台河旅游黑木耳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远超普通木耳,是名副其实的绿食品。”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省科学院派驻合庆村工作队队员魏延军介绍道。
小木耳一跃成为合庆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这离不开先进的微生物技术,更离不开不断拓宽的销售渠道。
对此,七台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韩龙腾深有感触:“互联网、现代交通等设施前所未有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城乡差异在碰撞中释放市场价值、孕育新业态,让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等焕发生机,形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在七台河市委组织部的努力推动下,黑微生物黑木耳入驻“小康龙江”电商平台,与多家公司签订销售协议,线下销售商远达辽宁、广东等地,还先后参加了2018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绿博览会、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年货大集、2019年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三十届哈洽会……
与此同时,在距离合庆村20余公里的倭肯镇正阳村,励志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生产线正有序运转,上罐、注水、密封……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乡村振兴保供水,精准扶贫
为民生”这句话被制成条幅,挂在车间的正中央。公司建成投产一年多以来,因产品水质优良、价格亲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我们生产的‘倭肯河’矿泉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年产量大约10万桶,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5万元。”正阳村党支部书记尹利梅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企业是勃利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帮助建起来的,村里贫困户每户每年能从中受益至少2000元。”
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产业、富一方众,合庆村和正阳村的振兴绝非个例。近年来,七台河市委坚持引导驻村工作队发展特产业项目,先后培育出东辉村蚯蚓鸡蛋、三兴村嘎啦果柿子、生产村汉清糯玉米等72个特农副产品品牌,并依托金沙实业公司,打造了驻村扶贫公益性标识,构建了特农产品认证体系。
越来越多的创业“新农人”,利用当地优势和各自特长,为七台河市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全面小康”圆梦在三产融合的希冀里
铁锅炖大鹅、小鸡炖蘑菇……勃利县青山乡奋斗村的民宿餐厅内座无虚席,一道道东北
“硬菜”被端上游客的餐桌,热气腾腾的美食令人胃口大开。
谁也想不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一年到头看不见几个人”。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田作林说,2013年村里成立了田园音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后经两次扩建升级,终于打造出以“乡村民俗旅游”为主题的特民宿。
“以旅游业带动农产品销售,农产品销售反哺旅游业,形成良性循环。”田作林介绍,合作社于2016年开始种植和销售鲜食玉米,目前共有2000亩鲜食玉米田,2021年上半年仅线上销售额就超过了200万元。
如今,奋斗村还承接了全县电子商务示范村项目,整合了果蔬采摘、东北特农家乐、私人菜园订制、农家民宿体验等内容,带动全乡百姓加入了电商致富大军,推进着全乡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七台河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刘冲认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构建起凸显精细农业特、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接二连三’是我们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即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闲来无事,茄子河区宏伟镇岚峰村村民张道临回顾起自己从农信谷物合作社理事长到豆之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这7年来的创业历程,很是感慨,“要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就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要提升价值链,就要挖掘新功能、新价值;要有效打通供应链,就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在这一思路下,该公司引进多项即食生产专利,进一步开发包装精美的腐竹、豆皮、云丝等方便食品,年产量可达200吨。目前,张道临正带着团队利用腐竹加工的残渣,开发大豆有机肥系列产品,预计年产量可达2000吨。
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循环经济,更重要的是,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企业实现了由销售带动加工、加工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千家万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销售终端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七台河市加产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重点推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额达236亿元。其中,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5亿元,高钙菜、蓝靛果等特产品已成为七台河市的“美食名片”,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
“美丽画卷”舒展在宜居宜业的乡村里
从勃利县县城往西驱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勃利镇元明村。远远望去,村子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白墙灰瓦的新中式民宿和四合院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宛若江南小镇。
元明村三面环山、地势低洼,曾一到夏季就饱受山洪侵扰,是有名的“水患村”。2019年,勃利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先手棋”落子元明村。如今,昔日的茅草房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徽派风格房屋、四合院,通透的围墙、砖木合一的长廊、古中医文化墙……无一不让这里显得古香古。这一切,充满着元明村党支部书记韩停国的巧思:“我们民宿的装修突出个性化,目的是打造集中草药观光、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寒地中草药小镇’,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七台河市,“改变”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词:科学推进“厕所革命”,全部完成5105户改厕任务;全面推进“垃圾革命”,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路线11条,建成村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189个;梯次推进“污水革命”,建成5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推广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利用率达90%;扎实推进“菜园革命”,引导农民建设实用的小菜园……这组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七台河市人民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
七台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柯冰认为:“农村环境整治,是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多
年陋习,‘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
因此,七台河市在引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时,号召各村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人气越来越旺,还怕赚不到钱?”2021年,曾在外地打工30年的茄子河区铁山乡四新村村民李大志辞掉工作,回村开了饺子馆,每天从早忙到晚;投资人陈滨将水库旁边的鱼馆翻新,重建为徽派建筑风格的“四新山庄”,除了有烤全羊、全鱼宴,还有笨鸡、山野菜等绿餐饮……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一个看似平常的四新村,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们把园区内的空地进行分块划分,让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田园景观的同时,还能体验农村生活。”四新村党总支书记朱孔满自豪地介绍。这几年,富起来的四新村修建了橘白相间的栅栏搭配彩绘墙体,废弃建筑被改造成村史馆,通村公路两侧栽种了25万株榆叶梅、海棠等,形成了绿廊花径景观带,昔日的臭水沟渠变身小桥流水,村里有了四新广场和农村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四新村每年都要开展民主评议,推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族”“卫生文明户”,褒善贬恶蔚然成风,文明村风使环境整治和管护更得力,这也成为四新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
“如果说农村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完善使美丽乡村有了‘面子’,保护了乡村的‘形’,那么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则是留住乡村的‘魂’,使美丽乡村美到‘里子’。”柯冰认为,这种改变不仅停留于表面,更内化于村民的心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