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
顾延兵      河北大学
摘  要:屠格涅夫素以塑造少女形象著称,他笔下动人的少女形象系列,被人们称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本文将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共同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屠格涅夫;女性形象;爱情;人道主义;革命作者简介:顾延兵(1999.12-),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96-01
如果将屠格涅夫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置于一个画廊之中,那么娜塔里亚一定是居于转折点的,这不仅仅是在于她的爱情中包含着更多的社会意义,也在于由娜塔里亚这个原型起创造了一系列动人的少女形象。他将温柔而又坚强的娜塔里亚这个形象朝着温柔型和严峻型两个反方向发展,创作了诸多的典型女性形象。是谁家的姑娘是什么歌
一、温柔型的丽莎
丽莎是一个生长在省城僻静角落的少女,她天资聪颖,感情细腻,纯洁而又善良,并且能够严于克己,对于道德行为有属于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她能够毫无怨言地听从责任心的驱使,唯恐别人会因为自己而遭遇不幸。她曾经因为母亲比较中意潘申,而差点答应他的求婚。甚至当她内心产生了爱情,并且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时候,她心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喜悦和幸福,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惶恐。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在和自己的放荡妻子关系破裂后回国,本来对爱情失去信心,但是当他遇到纯洁善良的丽莎时,他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又重新复活并且在听闻自己妻子的死讯之后,勇敢地向丽莎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丽莎在知道拉夫列茨基妻子去世之后勇敢地正视了自己内心并接受了他。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几天,拉夫列茨基的妻子瓦尔瓦拉的出现使丽莎对于爱情的幻想和希望在她的道德原则的驱使下化为泡影。从丽莎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可以被道德所否认的,即便是纯粹的爱情。本来就对于自己和一位已婚男士恋爱而内心无比痛苦,现在爱情破灭了,使她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她全身充满了责任感,担心欺侮了不管哪一个人,怀着一颗善良温和的心,她爱所有的人,对谁也不偏爱;只对上帝一个人,她爱得炽烈、羞怯而温情脉脉。”[1]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因为内心的道德原则而让自己身陷囹圄。丽莎最终走进了偏僻的修道院,她用自己的祈祷、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抵赎”那不属于她的罪过。作品中着力渲染了丽莎对于宗教的虔诚,但是丽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宗教并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一种随时准备为别人受苦、随时为别人的过错承担责任的品行。这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
二、严峻型的叶琳娜
叶琳娜是《前夜》中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在许多方面都是和丽莎相接近,但就其性格力量来说她要比丽莎坚强得多。将叶琳娜的形象放到艺术的高度上,她的性格是丰满的清晰的。她的这一生中共有三个男人,第一个是把自己的才能都浪费在毫无价值的、对谁也不需要的作品上的艺术家舒宾;第二个是用无结果的科学研究来消耗智力的学者伯尔森涅夫;最后一个是身为职业革命家的英沙罗夫.前两个都因没有禁住审判无果而终,最后叶琳娜选择了禁受住审判的英沙罗夫,在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代表俄罗斯选择了英沙罗夫。然而,英沙罗夫的突然病故也考验着女主人公叶琳娜。但是坚强的叶琳娜在爱人死后去做一名起义队伍的看护,去完成英沙罗夫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叶琳娜的行为明确的反映了俄罗斯社会对新生活和新人的渴求,这样有力的传达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所处于的“前夜”气氛。而叶琳娜也是“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的画廊中最光彩夺目的一个。她的身上所体现的革命意识,是在当时难能可贵的品质。
如果说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们之间有某些共同特征,大概也就是他们“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典型形象,而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少女们的共同点更为鲜活。
首先,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不仅仅要满足自身的自然欲望,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互结合。这一点在他的著名的中篇小说《阿霞》的女主人公阿霞身上表现得还有些幼稚,而后,从娜塔里亚起,屠格涅夫就是自觉地让爱情与一定的社会理想相结合。无论是娜塔里亚对罗亭的爱情,还是叶琳娜对英莎罗夫的爱情,他们都已经超过了单纯的男女之爱,体现了作家所着意追求的社会理想。在屠格涅夫的人物所生活的时代,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女性几乎不可能去参加社会活动,所以屠格涅夫通过她们对待
爱情的态度去刻画她们的性格。
其次,她们的内心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或是同情并帮助困苦的人民众,或是对于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她们身上都散发着圣母的光辉--同情穷苦的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且可以为之付出一切。丽莎身上带有人民的因素,她所眷恋的保姆教给了她善良与怜悯。叶琳娜常常会梦见穷苦人民,进行布施,甚至对被人虐待的小动物加以庇护等等这些女性形象都是作者自己人道主义理想的寄托者。从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人道主义带有浓厚的民主主义彩,他同情劳动人民,憎恨农奴制度。这些女性形象让他的人道主义有章可循,同时也使这些女性形象更加迷人。
最后,她们几乎都代表着祖国的需求,以爱情作为幌子来对男主人公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审判。丽莎之于拉夫列茨基,叶琳娜之于英沙罗夫等等。这种考验和审判也是作家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在这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是居于特殊地位的,她顺应祖国的需求毅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涅日达诺夫没有禁受住女主人公的考验来看,说明当时的革命者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性格中还存在懦弱的部分,以致最终被女主人公或者说社会所抛弃。
参考文献:
[1](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徐振亚、林纳译[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俄)屠格涅夫《处女地》陆肇明译[M].译林出版社,1994.
[3](俄)屠格涅夫《前夜》智量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刘洁《屠格涅夫陛下的女性形象及塑造》[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付传霖《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