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4期
        摘 要: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著名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其成功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儿童悲惨命运的深刻描写,多年来一直被编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这主要得益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本文从对小女孩苦难经历的叙述、幻想的真实价值以及对美好向往的对比描写,分析了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艺术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4--02
        一、苦难的童年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用现实主义笔法形象逼真地描写了的一个女孩苦难的童年形象,在这篇童话作品中安徒生塑造了一个在贫困的生活逼迫下,不得不于大年三十夜晚仍然在街头卖火柴求生的小女孩,并且在饥寒交迫的折磨下,看着富人家的丰盛晚宴,活活地冻死在寒夜的街头,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尽管她是作家笔下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描写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尽管她是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强大的震撼力。文章阅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了,这个被冻死的小女孩形象以及她的悲惨命运总是让人牵挂着。对比我们现在的孩子,花季少年,无论男孩女孩,正是被家里众亲人呵护、宠爱着的时候,那么为什么单单“卖火柴的小女孩”却会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呢?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剖析,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的现实,我们终于明白她的苦难童年只是一个形象代表,在她身上凝聚着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悬殊极大的现实世界中众多儿童的不幸遭遇。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是作家安徒生幻想的一个人物形象,所描写她的苦难童年生活也并非凭空捏造和虚构的故事,而是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全世界到处都有可能发生的悲剧写照,该作品中多次提到“大年夜”,多次描写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大年夜她都在卖火柴,可想平时呢?小小年纪便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而当时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们极有可能平时都不
去干活,更何况是大年夜呢!紧接着文章这样叙述到: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凄凉的一幕啊!作家居然非常平静地以同样冷峻的笔触描写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情景。无论中西方,无论大人孩子,大年夜都应该是沉静在浓浓幸福和无比欢乐中的,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却不但没有卖出一根火柴,而是“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以这样悲惨的结局结束一个花季少女的命运,安徒生若不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深恶痛绝能这样结构文章吗?这样悲惨的结局难道留给我们仅仅是同情和怜悯吗?
        二、幻想的真实
        真实是文学作品感人的生命力,任何虚假的演示和一切虚伪的夸张都不足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这个可怜小女孩不幸命运描写的同时,也对这个孩子在饥寒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写她对美食、温暖和亲情的幻想。作家细致地描写了小女孩关于温暖的火炉、肥美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四个幻想片段,而这样的幻想,恰恰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
难以实现其美好愿望,无法保障温饱的心理反应。而这样的幻想却有别于童话世界中那些铜头铁臂、青面獠牙、飞沙走石般的幻想式的描写,她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最真切反映,人物是随处可见的,故事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所以说这样的幻想是真实的,她能从灵魂深处唤起人们的悲悯之情,因为作家通过真实的故事艺术地揭示了当时不平等社会现实的本来面貌,从而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穷人和富人生活的悬殊,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深恶痛绝式的批判。一个极其可怜的小女孩,在万家团聚欢度新年的夜晚,由于过度的饥寒,终于冻死在街头……痛定思痛,文章主人公面对苦难有自己的幻想,读者面对如此凄惨的悲剧,从来不会有人质问作者这样幻想的真实性,恰恰是用这样的幻想来表达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那些与生活距离遥远,单纯描写儿童理想和希望式的幻想不同的,也曾经有专家把这篇描写儿童现实悲剧作品归于小说类,说这不是童话。笔者认为童话既可以描写那些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事物,也可以描写那些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没有哪位大师规定生活中的人就不能有幻想,一有幻想就把这人说成是童话、传奇?《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有幻想式的描写,但那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做梦一样,而这幻想又是极其真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描写。
        三、美好的向往
        悲剧的力量在于把美好撕破给人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对一个花季少女纯洁灵魂的摧残,这个可怜的女孩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失去的一瞬间,仍然保持着对美好情境的向往,这或许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这个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惨命运与她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与破灭叠化在一起描写的,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呢?而与此相反,作者写道“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此时此刻的小女孩却无法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了”,因为她现在面临着饥饿、寒冷、孤独的威胁,她现在的向往是能把火柴卖出去,有烤鹅等好吃的,有温暖的火炉,有亲人的呵护……然而这些美好的向往却只能永远永远地凝固在这个美丽女孩冻僵的脸上,文章这样描写到“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丽的幻景与她面临的冷酷的现实叠化在一起描写,对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结束语:
是谁家的姑娘是什么歌        小说通过塑造可怜的卖火柴小女孩形象,揭示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悲剧事实,这样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现实中,并非作者凭空幻想的产物,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命运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实的真实写照,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恰恰发生在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身上,一个花季少年的悲惨结局恰恰于大年夜的寒冷街头上演了,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是极其成功的,所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