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有感
第一篇: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有感
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有感
山.A.阿莫纳什维利是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他也是继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提倡无分数教育,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寒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的《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么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文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教学实例都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感触良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分数称作“偶像”,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竞相追求分数的情况下,也成了这一“偶像的奴隶”: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分数,利用所有的时间,为他们辅导;学生为了提高分数,整天埋头苦学,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为了提高分数,东奔西走,为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辅导班„„然而,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为了追求分数,没有人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人去关注孩子快不快乐,尤其是差生。在我们眼中,学习差即为差生,品德差即为差生,差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得不到同学的
帮助,得不到家长的夸赞,甚至轻易被人断言他们不可救药。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提到:“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 则——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其他儿童一样,也是又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我们应该看到差生眼中闪动着的渴求上进的光芒,看到他们身上我们以前未曾发现的优点,他们将来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我们应该让他们也感受到阳光雨露,就如同一棵小树,不管今天多么弯曲,数年之后,也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是宝贵的,就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学生要珍惜时间,但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时间是抽象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就算浪费了学生也不会疼惜。可是在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上,他利用沙漏让时间变成了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时间的“奔跑”。另外,他还习惯用“还剩几分钟?应该在几分钟内完成?我们是否来得及?”等话来提示教育学生,慢慢地孩子们开始爱惜时间,学习做事的效率也高了,也自信起来了,因为每一分钟都有意义了。
读完这本书,我脑中不断浮现出曾经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羞愧的同时也感到这样的阅读实
在是很重要,我不能保证自己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的多么好,但我会努力成为像作者那样的老师,用爱来教育学生。
第二篇: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有感
读《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有感
这个假期我读的书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二—《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由于读过的教育专著极少,所以教育的敏锐性也不强,只能粗浅的谈一些读这本书的不够理性的感性体会。
刚一看到这个题目时,这本书并没有吸引我,因为我像我的学生们一样喜欢一下子就能吸引自己的东西,比如说特别的文字或其它内容。当读完这本书回头来看这本书的名字,似乎透过这本书的名字能让你看到很多。《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像是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呼唤,可以说,我从来没从心里用心去这样的呼唤我的学生为孩子们,也未曾用过“你们”二字,更没有关心的他们的生活。现在看看,我关心过的仅仅是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而关心他们的生活所包含的内容就很丰富,意义也很重大了。关注他们的生
活,包括他们做为一个人的情感、道德、个性品质等等,而不仅仅是学习。而这本书作者却都很好的践行了“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这几个字,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似的问候,这是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对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关注,所以,这也是我读这 本书的最大的收获,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家是怎样用心的去关注一个孩子的成长,并成为一个孩子成长中起引领作用的关键人物。那么,阿是怎样关注“孩子生活得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他是怎样关心学生的学习的呢?他会在每学期的放假期间就计划下个学
期的课程,甚至精确到每一节课的安排。他会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小环节,甚至是一道练习题,他设计的题目不是学生现成的可以呼之欲出的那中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知识是具有无穷魅力和趣味的题目,让学生在自我或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一点与我们今天的探究性学习相似,可是我在这方面却很欠缺,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想想是没有什么趣味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不会收获什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他甚至不会想起来曾经上过的课,更不会记住哪个老师上的课。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里有很多。
面对学困生或我们说的后进生,甚至是由于遗传因素、智力有缺陷的学生,阿又是怎样做的呢?当然,我们和他坚持的理念都是一样的就是不放弃,不同的是也是让我极受震撼的是具体行为的 实施方面,面对一个在行为上和思维上同时存在问题的后进生,阿调查了这个孩子的全部情况。包括他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情况 以及与家庭成员和他周围的人相处的日常情况,而这一切工作只是为了便于自己对这个孩子有更多的了解而不上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味的说教甚至是训斥。为了改变孩子的不合,他甚至亲自私下去“笼络”与这个孩子有关的一切人,让他们善待他,慢慢的,这个孩子渐渐的融入了体生活中,体会到了一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对一个孩子口头上的“不放弃”谁都会说,而让他体会到做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才是他最需要的。就像这一章节的题目-“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一样。
读过本书,还有一个体会颇深。阿很重视家长的作用,就像今天
我们总在提的“家校联系”。我们面对素质差异大,文化程度迥异的家长们时,我们对他们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充满的都是 无奈感,然后,我们选择了放弃,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在这本书中没有读出他的困惑。但是,从他的行为中可以体会到,无论何种形式,只要让家长认识到你是在为了他的孩子好,为了更好的改变孩子,教育孩子,他就会一
点点的认同你,同时受到教育的不仅仅是他的孩子家长本人的话,当家长和老师共同饯行着教育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准则时,那么,你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将会是明显的了。阿是怎样做的呢?其实,他做的我们也做过,只不过我们少了份坚持,少了些方法。
以上三点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粗浅体会,其实,现在我们所践行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对学生的理念,我们的前辈早就已经成功的饯行过,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今后,我会多读这方面的著作,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篇:《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读书报告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读书报告
书名:《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作者:阿莫纳什维利
出版社名: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一、内容概要
“阿莫纳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小学教师。他创造了一套以师生
独特的交往方式为基础,并具有他本人鲜明个性特点的合作教学模式,被简单作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他提出了建立实事求是的师生关系的原则,认为在知识探索中,教师有时应当扮演与学生一样的求知者的角,有时“健忘”,有时“犯错误”,提出与学生答案相反的论证,激起学生与教师辩论的愿望。在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中,教师以这种方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伙伴,并从这种积极参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交往的快乐。”
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根据他长时间的实践所写出的“无分教育三部曲”的第二本书,延续第一本书《孩子们,你们好》,描述小学二、三年级的学校生活,以一种几近“日记式”的手法,延续了他以往的风格与思想,但是也提出了新的观点。该书是在学校改革规定为“新四年制小学”后所写,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模式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前通行的那种四年制小学的翻版,“新四年制小学”儿童的年龄均降低了一岁,但是作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应该同样降低水平,他认为,在以个性的观点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中,孩子们会表现出更广泛的潜力、学习兴趣和愿望,成为易于接受教育影响的人。这不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对于更好的教育方式的探究精神、也表现了他对于孩子们的信心与发展潜力的认可。
二、心得评论
(一)、教师应为儿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这一点可以说是许多有思想的教育者的心声,然而就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而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在学校所学学科有许多并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基本上是为考试而学,考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而老师和家长等社会体则皆以分数评定学生的好坏,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拼命地学,课外拼命的上补习班,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受到忽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造成了性格的缺失,这是考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而为了迎合这种模式,教师上课时也皆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产生学习的乐趣,而更多的是“分数的乐趣”,须知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热爱学习,对学习抱积极主动的态度才是更长远的发展。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提到,“不宜通过提问的方式,要他们自己去寻解决难题的途径”。
>侃侃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