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①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侃侃怎么读之。然平生行已任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尚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愤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绩②,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
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③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稟之分,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④,以此为恨,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⑤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⑥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
[注]①范睁:《后汉书》作者。②工巧图馈:工巧,技艺精妙的工匠;图绩,绘制彩花纹的图像。③谢庄:宋骈文家。④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⑤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⑥赞:作史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有微解 微解:不同的见解
B.口机又不调利 口机:口才
C.吾思乃无定方 方:标准
D.以此为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尝为人言 为击破沛公军
B.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自古体大而思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亦尝以授人 洎牧以谗诛
A.本文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近人,读起来真切感人。
B.在信中,范晔说自己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天性不喜欢钻研书本,口才木讷,因此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C.范晔认为班固按自己的想法著史,其赞文于义理近乎无所取,只有志值得推崇;而自己所著的《后汉书》在内容的广博宏富上都超过了班固。
D.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有自己的创见,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2)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答案】
1.A
2.B
3.C
4.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
5.(1)(后来)文章有所转变进步,只是才气缺乏,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那些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完全令人满意的。
(2)(我)又想凭借某些历史事实在文章里发表议论,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又未能成为现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往往有微解,意思是“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微解:精妙的理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对/介词,给、为;
B.均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
D.介词,把/介词,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范晔认为“自己所著的《后汉书》在内容的广博宏富上都超过了班固”错,原文第五段说“博赡不可及之”。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患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的毛病,或情感急切专注于文采藻饰,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
“作文士”是“耻”的内容,意思完整,应在“作文士”后断开;“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这几个句子分别从“文”“情”“义”“韵”的角度评论一般的文章的毛病,应各自断开;“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表停顿,后面断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但,只是;殆,几乎;全称,完全令人满意。
(2)题得分点有:因,凭借;正,匡正;果,实现,成为现实。
参考译文:
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把我视为罪人而鄙弃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探求专注于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因为这一点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后来)文章写得有所转变进步,但才气缺乏,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患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的毛病,或情感急切专注于文采藻饰,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绘制彩花纹的图像,(貌似好看),最终无法得其神。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其文词就不会流于俗套。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能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区分清音浊音,这些都是取法自然。看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也不一定从根本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最有天分,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大多是用于公事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是由于无意去追求文名的缘故。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能释于心罢了。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他任情断代为史,没有先例,无法进行比较、辩析,但《汉书》后面的赞在义理上近乎无所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评判,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于贾谊的《过秦论》。所以我曾经将《后汉
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要撰写得更完美详细。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我)又想凭借某些历史事实在文章里发表议论,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又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
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