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文阅读
理解文章的关键———分析句(段)的作用
在课文中,有许多具有过渡作用的句子。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三个过渡段。第⑦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⑧⑨段领起下文。这些高度概括的语句使文章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
【考点解读】
分析句(段)作用,要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一些段落在表达内容、安排结构、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某句(段)话在段(文)中有何作用?
2.某句(段)话在段(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某句(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技法点拨】
01、首句(段):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开门见山等
结构上:(1)总领下文;(2)为下文做铺垫。如《邓稼先》开头列举一百年前的历史,在内容上是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看,在结构上是引出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02、中间句(段):内容上: (1)承接(总结)了上文……,引起(领起)下文……的叙述;
(2)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等)
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如本文第⑦~⑨段为过渡段,第⑦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第⑧⑨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热情。
03、结尾句(段):内容上: (1)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深化了……,升华了……;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含蓄而又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如本文结尾段,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篇。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01、定位置。句(段)在段(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02、联系内容。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答题模式:××句(段)在段(文)中有……作用(结构),表现了……(内容),突出(抒发)了……性格特点(情感),表现了……(主题)。
【真题演练】
(一)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
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0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02、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
我们:作者及爱国民众
作用: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战斗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
0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一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04、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05、这段文字验证了《闻一多的说和做》中说革命者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的大无畏愤怒的感情。
06、“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二)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
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侃侃怎么读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老,老师笔记《[原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
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⑪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