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两种演唱版本的分析比较
作者:***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2期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上半叶俄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会练声曲》属于他的中期创作作品。Op.34是其艺术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更是他唯一的一部音乐会练声曲。这首作品是为当时俄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涅日丹诺娃量身定做的,富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气质和浪漫诗意,常常被女高音选为音乐会独唱曲目。Op.34,No.14有众多的演唱版本,其中以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版本最具有代表性。迪里拜尔的版本与安娜莫芙的版本在演唱风格、速度力度、情感处理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演唱版本;迪里拜尔;安娜莫芙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也是拉
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启蒙老师。4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岁因改编普希金的长诗《茨冈》所作的独幕歌剧《阿列科》所获得金质大奖,跻身青年优秀作曲家的行列。1892年毕业后,拉赫玛尼诺夫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包括室内乐、交响乐等。如《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奏与指挥这两个领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二、《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887-1900年为早期Op.1-16,1901-1917年为中期Op.17-39,1918-1943年为晚期Op.40-45。《音乐会练习曲》Op.34属于中期的创作作品,而这首练声曲则是这一套艺术歌曲集中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首“无词歌”,也说明在他的心中练声曲和艺术歌曲的艺术性是有着同等地位的。这首作品被许多歌唱家演绎,在这里我选择迪里拜尔和安娜莫芙的演唱版进行比较。这两个不同的版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听觉感受,也能体现出两位歌唱家对同一作品不同的理解与处理。迪里拜尔新疆喀什人,维吾尔族,至今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的具有花腔技巧的抒情女高音。安娜莫芙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是优美的抒情女高音,且具有轻灵的花腔技术。
三、演唱版本比较
(一)演唱风格
这首作品是一首“无词”歌,在演唱之中迪里拜尔的演唱则更“a”一些。在舞台上也没有刻意的肢体动作,都是习惯性的双臂下垂,目光平视,让身体处于一个最为放松的状态。在演唱时共鸣的位置很高,音也十分纯净、透亮。句与句的连贯因为有着强大的气息支撑,更是张弛有度、挥洒自如。除了谱面上的音不做过多的滑音修饰,演唱也是一气呵成,与小提琴的演奏异曲同工之妙。这首练习曲后来也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相对于安娜莫芙的演唱要相对“活泼”。
安娜莫芙的演唱要更为“u”一些,她所演唱的旋律线条像波浪一样绵延不绝。走向也与谱面上的标记一致,由弱渐强再由弱收尾,声断气不断。加上其本身的花腔技巧在颤音的处理上更为细腻,演唱之中也加入了许多滑音的因素。安娜莫芙与迪里拜尔一样是深气息、高位置。较之音来说,安娜莫芙偏“暗”但并非是“闷”,而迪里拜尔则是更为“亮”。
(二)速度力度
著名的钢琴家 迪里拜尔在演唱完整曲的时长是5分零8秒,安娜莫芙演唱的时长是7分零8秒,两者相差整整2分钟时长。乐曲开始上方的标记是Lentamente.Molto cantabile,非常如歌的以抒情的风格演唱这首作品,且音柔和,情感丰富。安娜莫芙则更是气息悠长速度更加缓慢,在由弱渐强的处理中也是十分细腻。换气之后也是游刃有余,没有感觉有丝毫的痕迹。在力度方面安娜莫芙的起伏要更大一些,迪里拜尔相对来说平稳一些。在最后一段更是全曲的高潮表情术语有Poco Piu mosso(稍快一点)、Un pocp ritenuto(有一点突慢)、a tempo(回原速)。这个不仅是速度上的变化,在歌唱的情绪上包括力度也是有着变化由P-f-mf-f-ff-mf-P。与渐强弱收的记号走向是一样的,只是范围更大。两位歌唱家在演唱时都遵循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处理,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依旧忠于原作。
(三)情感处理
这首练声曲是一首无词歌,当我们要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时。首先我们是从歌词着手,但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因为歌曲的旋律才是歌曲的灵魂之所在。这首无词歌运用了拉赫玛尼诺夫最为擅长的“死亡”音调,用Piano的力度缓缓传来,声音越来越近又随风飘远,
流露出无言的忧郁。安娜莫芙在最后一段高潮部分全曲的最高音升High C,运用头腔共鸣将悲伤、犹豫、撕扯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是全曲的最高音,但是她没有将其全部宣泄出来,而是一根线似的吊在上面慢慢哼吟。迪里拜尔则是由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歌唱家,更是深知“以情带声”的重要性。在她的演唱中虽是看似平淡、波澜不惊。但是在她的每个“a”音中都有着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品深处的内在感情。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迪里拜尔与安娜莫芙的所演唱的《音乐会练声曲(op34no14)》进行了一个比较分析,通过两位歌唱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绎,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部作品。了解其演唱需要的技巧、不同情感的表达。对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刻,就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以及演唱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 彭俊.迪里拜尔声乐演唱特及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5.
[3]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