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鲜农产品 物流供应链 模式 广西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一)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综合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主要有:
孟菲1.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 J.F。Growell 是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学者,他在 1901 年的有关《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的美国政府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J.F。Growell 的研究开辟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
克拉克·韦尔德其后在 1932 年所著的《农产品营销》才引起国外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重视,文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作了研究。
目前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包括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技术和理论)、冷链物流、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领域,并日益扩展和深化。
2。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文献
最早提出了农业“纵向协调"的是Mighell和Jones(1963),认为它是一个组织的创新,纵向协调包括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保管储存、中间运输、终端销售等这些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Barkema(1993)又从“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个角度强调,他认为食品行业需要通过纵向合作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他还认为契约与整合的出现造就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使消费者的需求延着供应链上溯到食物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Boehlje 与 Schrader(1988)两位学者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譬如研究链条中纵向整合的一些限制因素,以及实施纵向整合的主体等等。他们主要强调在供应链中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通程序与经营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内部整合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链条内部各成员之间运用合同、合资或联合来取代传统的市场方式。他们认为与单纯地进行市场开发相比较,将食品链的管理重点放在供应商
、生产商及加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方面更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M.F。Stringer 和 M。N。hall(2006)结合英国食品标准机构资助项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集成食品供应链模型,通过层级分解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故障.A。J。M。Beulens 等人(2005)提出了提高食品供应链透明度的许多举措,给出了通过供应链网络合作来实现食品安全和透明性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二)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文献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关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物流模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还有物流体系建设及优化、物流安全研究等方面。相关研究如下:
1.有关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物流模式的研究
丁俊发(2002)的提出认为农产品物流触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效率和运转质量,触及农业现代化,触及农民的基本利益.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但能使农产品完成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还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进程中增值,并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升整体农业生产的效益。
国内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目前尚未构成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在农产品物流范畴还存在诸多问题.秦代红(2002)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发育不良,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的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市场掩盖范围狭隘,网络不够健全,市场带动作用比较低。王新利、张襄英(2002)剖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之间的技能瓶颈、行政壁垒以及缺乏标准化体系.
崔彬(2008)依据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目标,提出了产销直挂、第三方物流等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了构建这一模式中的有关问题。
杨为民(2006)从蔬菜供应链终端入手,在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蔬菜供应链存在的两种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以连锁超市为终端的蔬菜供应链体系、以农贸市场为终端的蔬菜供应链体系。
高振娟(2010)以张夏玉杏作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张夏镇万亩杏园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当地现有的物流运作模式。提出充分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现实要求,合理的物流模式是促进生鲜农产品增值减少价值损耗的基础.
刘普合,申冬华,王勇(2010)将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进行细分,提出“链态"的概念,将流通渠道划分为五类链态,分析提出果蔬农产品流通在每种链态下的竞争优势和适宜的发展方向。
罗芳琴,龚海岩(2010)在主要调研了江苏、上海、杭州、武汉和广州为代表几个南方地区主要农产品(如蔬菜、水果、鲜肉、鸡蛋和水产品)的市场流通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南方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
2。有关农产品物流模式形成机理及模式优化研究
黄祖辉,刘东英(2006)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链形成的二维空间模型.认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形成,最主要受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以及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这两个变量的影响,并且在这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四种典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类型.
邱祝强(2007)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现状,研究了冷链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形成机理,物流网络的布局优化以及配送优化等问题.
魏毕琴,姚顺波(2008)在分析连锁超市供应链环境下经营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提
出了优化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挥超市在整条生鲜供应链上的主导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内容上,涉猎了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方面;在研究对象上,大多单独研究某类农产品的物流活动。当前出现较多的有粮食(食品)、水果、蔬菜、肉类、禽蛋等主要分类,另外还有大量研究成果集中于生鲜农产品和易腐农产品。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种类繁多,各自的流通特点也相差较大;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取案例分析法,而在研究供应链合作问题时,则较多采用博弈论研究方法。另外,当前还出现了较为先进的“样品跟踪法”,即选定一定量的样本农产品,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做跟踪调查,并将相关资料包括价格成本等做详细记录,从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国家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国情和体制上的差别,只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借鉴价值,难以直接用来指导我国或特定区域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国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呼吁重视农产品物流,强调农产品物流的地位;对当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关于改善农产品物流现状的策略,提出的策略
主要包括一体化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等。
我国对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是缺乏一个系统的清晰的研究框架,从而完成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作为农产品物流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内容很少,本文依据生鲜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对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弥补国内的不足。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黄祖辉,刘东英(2006)论述了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孟菲,傅贤治(2007)对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进行了比较;李学工(2007)探析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杨平(2008)也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新模式进行了探析。这些学者在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研究上提出了很多非常有益的见解,但是国内学者大多关注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缺乏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从形成到优化的一个系统思考。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模式的形成机理,重点研究核心企业主导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三种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刘东英. 2006.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中国农村经济,(11):4—8
[2]崔彬。2008.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现代商业,(6):14—15
[3]杨为民.2006。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4]高振娟。2010。基于价值增值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进。商业时代,(23):38-39
[5]刘普合,申冬华,王勇.2010。从“链态”看我国果蔬农产品流通渠道。商业经济与管理,(11):6-10
[6]罗芳琴,龚海岩.2010。我国南方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调研与分析.江苏农业科学,(1):373-37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