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
礼仪之争——中国与基督教的矛盾原创煮酒君谈史
05.23 21:25阅读15万+文/煮酒君imgLoading基督教在华
传播的过程十分漫长,今日,基督教在中国已经不再陌生,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基督教仍然有明显的外来感,与佛教和中国的融合不同,基督教的传播之路非常坎坷。即便在今日,基督教与传统中国社会风俗的冲突也很巨大。而这些的源头,源自于一场绵延近乎100年的礼仪之争,这场礼仪之争,几乎葬送了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利玛窦规矩与龙华民、徐光启之争1540年,经教皇保禄三世批准,西班牙军人出
身的罗耀拉依那爵在巴黎创立耶稣会,耶稣会内部如同军队,组织严密,强调绝对效忠,绝对服从。罗耀拉的同学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此后沙勿略希望前往中国,却在广州上川岛意外病逝,同年利玛窦加入耶稣会。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及利玛窦抵达肇庆,
揭开天主教序幕,随后由利玛窦负责传教,利玛窦广结各地士大夫,使得天主教在中国获得了传播,利玛窦选择了一条“汇通儒耶”,以儒补基督教,以便传播的路线,由于这条路
线的正确性,利玛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博取了好感。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北京,他研习儒家文明,蓄发深衣,穿起士大夫服饰,向中国人介绍地图、天文等西
方科技,与徐光启等学者和东林党有密切接触,利玛窦的努力获得了认可,在北京也创办了一间教堂。天主教主张上帝无形,认为对于物品祭拜是拜物,即崇拜偶像。这是天主教不允许的,但是为了迎合中国人,加之研究了古籍,利玛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用中国古籍中的上帝指代天主,并且主张恢复古代先秦儒学不以拜物,崇拜上帝的特征。而中国人对于祭祖,上坟的行为,利玛窦也指出,指出祖先崇拜只是尊敬祖先的世俗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这不存在信仰问题,只是一种礼仪方式,而允许祭祖。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为耶稣会传教士奉行,称为“利玛窦规矩”。公元1610年,利玛窦去世,死前指定意大利人龙华民接任职务,龙华民引发了“礼仪之争”。而此时龙华民发现,在中国天天主教徒的实际领袖是徐光启,龙华民是耶稣会修士,而徐光启是内阁次辅,作为利玛窦好友,朝廷最重要的学者,科学家,徐光启的地位和威信都高于龙华民数倍,耶稣会内部也对徐光启十分恭敬,龙华民为了确立自己的领导权,主张废除“天”、“上帝”、“天主”、“灵魂”等词,一律采用译音,龙华民没有利玛窦的学术思想丰富,他粗略的认为中国人敬天只是崇拜蓝天。主张废除上帝说。中国学者通过《古籍》中“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一样改上帝为天主。1628年,在华传教士亦曾在江苏嘉定举行会议,讨论敬祖及译名问题。最终认为敬孔祭祖问题应
沿用“利玛窦规矩”,耶稣会为此焚毁五十多篇反对利玛窦的作品,统一该会立场,1613年2月,传教士金尼阁受龙华民特遣,返罗马晋见教皇。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述职,在欧洲期间,身着儒服出现于公众场合,介绍中国文化。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的司铎一律用华言行圣
祭,诵日课,获得了教宗的批准。imgLoading金尼阁像至此,天主掀起了到中国传教的热潮。同年金尼阁获得教皇诏谕,允许中国教士用本国文字举行宗教仪式,准许当地人士任神职,并可用中文翻译《圣经》。金尼阁还购置7000余部各类典籍,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这一举动可以说被称为玄奘后,最大的外籍来华,无奈还未翻译完成,金尼阁即去世。但是他为中国基督教争取的机会,进一步缓减了矛盾。多明我会的介入多明我会亦称“布道兄弟会”,成立于中世纪的欧洲。1215年由西班牙人道明古斯曼创立。多明我会会士均披黑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他们自称为主的看守犬,立志走遍世界去扑灭异端。注重讲道与神哲学,特别提倡学术讨论,传播经院哲学,奖励学术研究,欧洲著名神学博士托马斯·阿奎那就是多明我会会员。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1631年,多明我会的高奇神甫从菲律宾抵达中国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开始对华传教。高奇神父于1633年去世,接
替他的黎玉范神父1643年返回欧洲,向罗马教廷控告耶稣会纵容中国人祭孔祭祖的行为。早在1645年,罗马教廷经教皇英诺森十世就通谕禁止祭祖祀孔,耶稣会教士又卫匡国到罗马向教皇申辩,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最终决定准许耶稣会士照他们的理解参加祭孔等活动,而这次申辩后,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当时认为中国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违反天主教义,支持多明我会,打压耶稣会。(此时耶稣会与圣殿骑士团事件让教宗有意打压耶稣会)受此影响,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会士在广州召开了一场长达四十天的会议,讨论在华传教的方针,宣布遵守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裁定。其中多明我会士不同意,
返欧向教宗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申辩,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发出禁约,规定:春秋二季,祭孔子并祭祖宗之大礼,不许在此处站立、不许入祠堂行一切之礼、不准立牌位的行为。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又要求传教士必须宣誓服从。这招致极大地反对,此后的1719年罗马教廷先后派铎罗和嘉乐两位特使来华,对于敬孔敬祖却没能与康熙皇帝达成一致,双方矛盾越发激烈。在华各个教堂撤下了康熙御笔写的牌匾,招致了康熙的不满,一再派遣传教士回欧洲申述,要求解除禁令,罗马教廷拒不解除禁令,此后这个问题不断搁置,教宗本尼狄克十四世更下令禁止在华传教士讨论'礼仪'问题,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忌惮耶稣会的强大,宣布解散耶稣会(耶稣会在拉美成立宗教国严重影
响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因此招致西班牙政府申述解散),
支持祭孔的耶稣会解散无疑导致问题雪上加霜,雍正帝随即下令禁教。绵延数百年,礼仪之争的解决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渐入,基督教文明在中国再度复苏,但礼仪之争一直悬而未决,影响到民国都未能终止,中国国内包括王韬、蒋介石、吴经熊,这样的学贯中西,信仰基督教的人员,都坚持祭孔祭祖,反对礼仪之争,而清末信仰基督教的学者也因为基督教不准祭孔的问题被大肆仇恨,义和团运动屠杀教民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居然被日本解决。1931年,
日军全国陷入军国狂热中,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不肯在神社行礼,招来军部不满,广岛主教为解决问
题,拿出了1258年时教廷曾颁发一件通谕;允许教徒可以参加非基督教的仪式。由于此谕先于中国礼仪之争,因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imgLoading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通谕宣布“礼仪之争”
解禁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通谕:“允许教徒参加
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天主教也于1974年编订了祭祖礼规。主教团特别指出推行祭祖的宗旨:1)为重申天主诫命“孝敬父母”的基本精神,激发教友孝亲之情,从而增进其孝爱天主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