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蕴含的基督教思想
引言
巴洛克艺术直接起源于意大利罗马,大概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亚平宁,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欧罗巴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现象至少存在了两个世纪之久(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作为一种美学风格,一直潜存于世界艺术史的长河之中,不仅激发了浪漫主义思潮的萌发,而且成为20世纪的现代主义产生的重要基因。巴洛克是上承接文艺复兴,下开启理性主义时代的一个时代,无论是从艺术史还是文化史来说都应该等到应有的重视,可是至今为止人们都对巴洛克艺术有着自己的偏见。笔者想从起源、艺术概况、特点等几个方面来揭示巴洛克艺术的独特价值和其中蕴含的基督教思想。
巴洛克名称来源
一般认为巴洛克艺术起源于16世纪后半期的意大利,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起源,艺术史学界众说纷纭。一说来自葡萄牙语 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不圆或有瑕疵的珍珠;但也有人认为源自意大利语 Barocco,有奇怪、古怪、变形、不合常规等含义,后经由法
语baroque一词而进入英语。在绝大多数欧洲语言中,“巴洛克”都有类似过分、变形、反常、怪异、荒诞和不合规则的意思。18世纪的艺术史学家用这个词来为这一时期的艺术命名是因为,当时的艺术史学家拿巴洛克艺术对比了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的古典与理想美,认为巴洛克所表达的激情、动感、豪华、夸张简直是艺术上的一种倒退和衰落。
时代背景
巴洛克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三个特点:人的解放、宗教的解放以及资本的解放。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欧洲文明在历经中世纪1000多年的所谓“黑暗中世纪”之后,进入了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针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人”从神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笼罩在欧洲文明之上的神圣的宗教光环渐渐褪去,宗教日趋世俗化。文艺复兴使得人重新定义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1519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是其最好的诠释,从此来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宗教改革——要不改革,要不被迫改革。宗教改革是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公开质疑,天主教会认为宗教改革是对圣经和教义的严重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会面临的任务是“要改变现状、清除弊端、整肃内部以巩固其地位”。于是新教与天主教的激烈抗争就不可避免了。欧洲历史上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动
荡和宗教战争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比如1618年至1648 年间几乎牵涉了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早前法国内部的著名的“胡格诺战争”亦是源起于天主教与新教加尔文派之间的矛盾;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资产阶级打着清教运动的旗号与代表保皇党利益的天主教徒进行斗争,等等不一而足。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对人的是显而易见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无助感肆掠。另一方面又催生了更为狂热的非理性的宗教崇拜。如此便造成了审美风尚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也在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西欧的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向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衰落了。此过程中新世界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流了进来,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为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工商业的壮大,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深刻的改变着艺术圈。
艺术思想背景
在经历了新教的打击之后,16、17世纪的天主教在神学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那就
是灵性神学的复兴。复兴的代表人物有创立耶稣会的西班牙神父伊格纳修·罗耀拉以及西班牙加尔默罗会的修女阿维拉的德列萨。他们的思想在天主教神学界及普通信众中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都十分强调个人深刻而直接地经历上帝的重要性。与中世纪经院神学形成鲜
明对比,认为对上帝的信仰不应局限于读经、祷告、聚会等活动或仪式,更重要的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同于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往以及神秘的结合。灵性神学的神秘主义的特点无论是在精神气质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深刻地影响到巴洛克。此外巴洛克虽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但是它和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有很大的关联。样式主义是处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之间的艺术样式。样式主义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艺术成就已经登峰造极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自愧不如,因而“他们不可避免的在创作中流露出夸张、变形、强烈彩与透视等特点以此来逃离或者反叛由文艺复兴大师所建立起来的宁静、和谐、自然、优雅的艺术秩序”。另一方面则是意大利的经济的不景气,加之天主教会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扼杀使得“表现在艺术作品上,也即由理想美的塑造转向对于内在精神的传达”。
巴洛克艺术运动
巴洛克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路径和地域轮廓: 发源于意大利、西班牙,延伸到葡萄牙法兰德斯。翻开欧洲基督教发展史的地图,上面清晰地标志出这些地区在17世纪左右是欧洲天主教会控制的区域。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
系列的改革教会弊端和自身纯化的运动;二是大力资助艺术家及艺术创作,使其为天主教造势;其三是发动了一场强调神秘世界的狂热运动。在这一时期教会对于艺术家的支持是空前的,当时上任不久的乌里尔班八世曾对贝尔尼尼说:“你很幸运看到了马弗奥·巴尔贝里尼教皇,但我们更加幸运的是卡瓦利雷·贝尔尼尼生于我们教皇的时代”教会一改之前的枯燥的说教,代之以更加感性的、生动和华丽的形式来表现更加狂热的宗教情感,各种门类的艺术都出现了杰出的巴洛克大师和作品。首先是对于教堂的建造。巴洛克建筑艺术之父的弗朗西斯科·博罗米罗的代表作圣·卡洛尔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艺术,其大胆创新在当时轰动整个欧洲:首先一改教堂长方形的基本结构而为菱形结构,各菱形的边缘为波浪形的曲线,加之十字形的中部与椭圆的穹窿顶构成了一部韵律复杂的优美乐曲;教堂的内部,即穹窿的内表面,由交替变幻的八角形、拉长的六角形及十字形图案构成,具有奇异的视觉效果; 并且无论外部和内部均十分强调空间的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生动、神秘的宗教氛围。雕刻方面意大利的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是巴洛克雕刻最为典型的代表,其著名的雕塑作品是《圣德烈萨祭坛》:德烈萨沐浴在圣爱之中,她穿着修女的长袍仰坐在飘浮的云朵之上,双目紧闭两唇微张,头向后仰,四肢无力地下垂,其对上帝的虔诚和迷狂令人难忘。配合着雕像背后的光芒四射的金属条,宗教神秘主义的气息愈加浓郁。为了表现深挚的情感,贝尔尼尼使坚硬
凝固的大理石变得似乎柔软而富有动感。在绘画方面,文学、音乐等其他的艺术领域,巴洛克形式都无不渗透。
艺术特征
巴洛克的艺术特征在它被命名意义中就有十分强烈的暗示——有奇怪、古怪、变形、不合常规。但是巴洛克不是一个系统的美学流派,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苏联美学家舍斯塔夫对巴洛克美学的是这样评述的: 1.注重内心世界的发掘;2.偏重于激情、非理性; 3.反对规则和绝对意义等形式主义方法论的创始者沃尔夫林曾在他的早年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从艺术风格与形式的角度集中讨论了这两种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书中,他将风格上的区别分为五对范畴:线性旳与图绘的、平面的与纵深的、闭合的与开放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绝对清晰与相对清晰。他认为前者属于文艺复兴的特点,后者则是巴洛克艺术所发展出来的新的元素。比如说线性的图绘的区别其实就是素描和彩之争。文艺复兴大事如拉斐尔总是以严谨的素描与精准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在巴洛克艺术家那里却倾向于用大面积的块面堆砌结构。
一般而言,现在人们认为的巴洛克艺术有一下的特点:第一,与古典艺术的平淡朴素相比,
巴洛克艺术异常华丽。这主要是归功于天主教会和富裕的宗教贵族的赞助和支持。为了表现这种奢华的风格,设计师在建筑和雕塑上往往不惜使用各大理石、宝石、青铜、黄金等贵重材料。第二,巴洛克艺术夸张、怪诞,在视觉上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巴洛克一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着力表现运动,追求新奇、夸张和怪诞,热衷于无穷与不定。第三。巴洛克艺术复杂动人,充满动态美,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特点。因此在巴洛克艺术中大量曲线。第四,巴洛克艺术带有神秘的宗教彩。巴洛克艺术与天主教有紧密的联系,这表现在作品的题材方面和教会对于此种艺术的支持度。巴洛克风格所起的是“把人们的理想引向宗教崇拜”。
艺术蕴含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从产生来看,它源于反宗教改革的需要,等到了天主教会的支持。它有着浓重的宗教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通过那种看起来夸张、扭曲的创作,体现了一种直觉的神秘,天国的荣光。这种灵性神学传
达的一种非理性的体悟,表达的是人的渺小,一种直接的与上帝的对话,这是信仰的开始和真正所在。
参考文献
1.朱虹:在基督教文化视域中重读巴洛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年5月第29卷第3期。
2.黄硕:从巴洛克艺术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
3.尚君昱:“畸形艺术”之美——巴洛克艺术的魅力及影响,大众文艺·美术与设计。
4.樊子欣:西方宗教艺术之差别——拜占庭宗教艺术与十七世纪巴洛克宗教艺术差异,大众文艺·文化综合。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5.张钰:巴洛克时期的时代特及其对艺术的影响,黄河之声,2006年1月
6.张晨:重返巴洛克 承上启下的时代,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6月
7.朱虹:巴洛克的起因与基督教,思想战线,2009年12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