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天文地理之天文
分野
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星宿
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并划分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其他星宿
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填上的星宿。“”填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篮球投篮教学
华盖: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文曲星:旧时迷信,文曲星是主观文运的星座,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月亮: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故称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望舒;因嫦娥住在月中,故称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婵娟。
太阳:古代神话说太阳神叫羲xī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如“东羲既驾,僵卧长愁。”东羲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星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星宿和诗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斗”和“牛”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天阶夜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北极星。
二、天文地理之地理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山川关隘名
★江:长江
★河:黄河
★山:崤山(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
★关:函谷关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渎 :长江、黄河、淮水、济水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地区名
  江表、江东、江南、江北、江左、江右:长江流域
  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黄河流域
  山西、山东:崤山、华山、太行山
  关中、关内、关外:函谷关(西/东)
地名中的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课本练习(略)
      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古人纪年
1、帝王纪年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2干支纪年
支付宝会员将十天干(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六十年周而复始。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3、年号干支兼用法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附:公元年份的干支推算表,干支纪年与属相对照表
古人纪月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纪日
1、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谢霆锋范冰冰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初一),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人纪时
1、天纪时法。古人最初根据天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见表)
2、地支纪年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3、五更报夜法。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附:天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表
天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练习:古诗文与纪时
清明假期2023法定假日是几天练习:古诗文与节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做出特殊的规定,称为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
新世界演员表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朝——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大乐透中奖规则明细
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
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