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风格
作者:赵薇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1
        要:德国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端庄典雅,又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高贵温柔,他的交响曲,室内乐,歌剧等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他生平只创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唯一一首用小调谱写的作品,其曲式结构,音乐表达风格皆值得深入推敲。本文将从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出发,探究其背后的创作背景这首乐曲艺术风格的诠释和音乐风格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艺术风格
        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也是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雍容华贵,风格优雅恬静,富有浪漫幻想般的彩。他1809年出
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出生于银行世家的门德尔松一生中衣食无忧,是一个幸福的天才。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跟艺术氛围的熏陶,所以他的音乐作品很少有反应社会阴暗面与复杂性的题材。
        门德尔松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正值德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极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艺术和文化也开始出现了强调自我,解放天性的倾向。门德尔松就在这股洪流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38年,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历时六年。这是门德尔松晚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献给他的好友——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的礼物,并于1845年在莱比锡音乐厅首演,大获成功。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世界四大提琴协奏曲中唯一的一首小调作品,完美的表现了门德尔松柔美华丽的曲风,也表达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二者的有机结合。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将这首乐曲作为独奏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我选择了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并采取音乐学分析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希望能通过理论上的扩充对我的实际演奏有极大的帮助。
        第一乐章是整首乐曲最为激情充满活力的篇章,速度标记为Allergo appassionato2/2拍,属于传统的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该乐章的曲式分析图如下:
        其中呈示部的主题是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开篇直接在两小节以后进入主题。小提琴以六度上行的方式开门见山地奏出了旋律,宛如一个女高音面对着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们纵声歌唱,深情高亢,扣人心弦。和弦连接采用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的功能性进行。从第2小节至第14小节仿佛像一段有问有答的对话,在交响乐队分解和弦的伴奏下略显焦躁不安;随着音符实值的交替变化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三连音的形式再次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紧接着以减七和弦的DDⅦ奏出八度双音和弦分解,将主部主题结束到e小调的属音上,此时整个乐队奏响旋律,使得主题动机得到了发展。
        72小节开始,门德尔松以六度上行的方式进入了连接部的主题,变奏部与主部主题的气质相似,仿佛一个在森林中走失的少女寻寻觅觅却总也不到出口。该部分的音阶式进行和三连音的双音震音展现了小提琴的技巧,在一连串的减七和弦分解后由木管声部的长笛跟双簧管率先奏出副部主题的旋律,然后独奏小提琴以相同的旋律悄然而至。
        在古典奏鸣曲式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和戏剧性。但是在门德尔松
的笔下,两个主题不但没有激烈的冲突对比,反而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遥相呼应,仿佛一首抒情的小诗,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而调性也转向其平行大调,以大三度为主要音程关系,采用起承转合的手法来谱写主题。第一次在呈示部出现的副部主题起句用了8小节,用一个迂回的下行走势表达了伤感的情怀,仿佛一个失恋少女的哭诉,小提琴凄美的琴声也奠定了孤单的气质;承句用了7个小节,采用大附点的节奏类型,整体感情彩基调与起句相符,但是暗含一丝阳光,表现出了少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憧憬;转句是该主题最为激动的一句,用了12个小节,一直在集聚能量,音符不断上行带向高音A音,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呼吸停顿,短暂的安静后进入合句。乐队与小提琴一同奏响,下行两个八度的A音仿佛把人们从刚才美好的梦幻生活向往中拉回现实,少女的梦境被打碎,独留阵阵伤感,最后结束于主音G。再现部的副部主题转到E大调,悠扬深情,如歌如诉的笛声送入耳边,用木管声部迎进了柔美并存的副部主题。与上一乐段的抒情部分相比,二者虽然性格相似但是容貌迥异,E大调的彩趋于明亮,尤其到了转句皆在一根琴弦上完成,呈现出青春诱人的美。合句中木管的声音若影若现,仿佛天际中飘过的云彩。
        华彩乐段,即乐队暂停伴奏,由小提琴演奏者自由发挥或者选择之前的演奏范本来独自演奏,以展示演奏家高超的小提琴技巧,所以又被称为自由的华彩乐段。在浪漫主义时期之
前是没有作曲家为整首乐曲写过规定华彩乐段,但是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了全部的华彩乐段,改为了既定华彩。使得整个乐曲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加突出了主题。整个华彩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波浪式的六连音进行;第二部分是tr颤音进行;第三部分是主属和弦的跳音分解,层层推进。而再现部分也在华彩乐段中悄悄来临,在独奏小提琴的跳音下再一次奏响了主部主题。
        结束部中主题与副题交错进行,仿佛百花园中鲜艳欲滴的花朵们争相斗艳,结尾时门德尔松并没有将乐章的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而是以大管的B音收尾,直接进入第二乐章。门德尔松十分注重乐队音跟独奏小提琴音的对比和统一,所以他对于乐队各声部的线条和层次十分重视,要基于独奏小提琴的旋律线条,将各个伴奏声部的单旋律线条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表达出作品的整体风格。
        这首协奏曲从曲式结构来看是遵循了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创作原则,这个原则早在莫扎特时期就被确定,一直到了20世紀现在音乐的出现才有所改变。但是这首协奏曲虽形式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节奏,在内容上却是浪漫主义的思维,使得整个作品端庄典雅,带有创新性质的思维写作。我个人认为这与门德尔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当时正
逢启蒙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白热化,一系列的工业文明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门德尔松又是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弟,从小接受着素质培养的他对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了解的,优渥的生活条件使他不愁吃穿,潜心学习音乐。所以能够写出古典主义框架结构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就不足为奇。
        而且一般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进入呈示部主题之前都会有很长的引子进行铺垫,比如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进入主部主题之前有长达30个小节的引子部分。而门德尔松一改之前的创作手法,以两小节的引子进入到主部,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明亮感。
        华彩乐段的设计更是显得别出心裁。在巴洛克时期是没有固定的华彩片段的,都是凭借演奏家在舞台上的临场发挥得以一气呵成。直到古典主义时期还沿用了这一习惯。一直到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贝多芬才取消了即兴华彩转化为固定华彩。而门德尔松的华彩片段不仅是固定华彩,还是在与他的好友小提琴演奏家大卫多次讨论修改写成。所以这个华彩是以一个作曲家和演奏家双重视角下共同完成,所以不论是从和声结构还是演奏技巧来看,华彩片段都可以跟曲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且在听觉上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所以我认为,华彩也是第一乐章最出彩的地方。
        除此之外,这首乐曲的调性也是比较有趣的地方。一般大调的彩明亮欢快,小调的彩暗淡低沉。作曲家通常通过主副题之间调性彩的转化使得乐曲的彩风格有所不同。但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的彩思维恰恰与之相反。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是e小调,是欢快明亮,激情高昂的基调,基本主导了第一乐章的主要彩。反而在副部主题采用了G大调,是一种恬静温和的宛如小调般的彩。正是这种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思维成就了门德尔松,成就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参考文献]
        [1] 张梦榕.才华的展现与心血的凝聚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J].黄河之声,200704110-112.
        [2] 宋莉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赵薇是不是出什么事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160-62.
        [3] 卡尔·弗莱什 著,姚念赓 .小提琴演奏艺术(第二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 伊凡·加拉米安 著,张世祥 .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