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2021年05月23日 科技部)
材料二: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写着挽联。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2021年05月24日袁汝婷、刘芳洲、周勉 新华网)
材料三:
袁隆平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年。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在袁先生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彼时,农学界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流传着“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谣言。不受外界影响,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死磕”9年,直到1973年,袁隆平团队才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出发,向两系法进军。
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
他开始瞄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那时,袁隆平已经59岁。他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株型模式,很难满足试验条件,直到一天,他到江苏省农科院考察,看到了培矮64S/E32的试验田,顿时思想火花不断闪现,“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
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正是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我国超级水稻的研究捷报频传。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
跳”。
到了2020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冲击目标:研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缅怀袁隆平的句子
“有生之年,我要实现20吨/公顷(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袁隆平说。一粒好种子足以改变世界。如今,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正通过一代代人努力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介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年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他为实现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孔明说。
4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曾到袁隆平先生的田地里看材料。那时,袁隆平关心他最近在忙什么,55岁的钱前回复袁隆平:身体感觉疲惫,干不动了。
袁隆平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当场,就请袁先生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
至今,这张纸条仍放在钱前的书房里。
邓华凤说,在袁隆平自己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2021年11月16日杨洁《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荣誉等身,既是他不懈努力的明证,也是国家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肯定。
B.袁隆平没有遗言,是因为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C.袁隆平践行了“做一颗好种子”的铮铮誓言,穷其一生力求实现“禾下乘凉梦”。
D.袁隆平书房里的小诗,既激励着他自己,也勉励着邓华凤等人永无止境地探索。
2.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成功选育的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应用,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B.明阳山送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追思,也彰显了我们的社会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C.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近60年,不为私利,不计得失,可以说他与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息息相关。
D.袁隆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科研人刷新着我国杂交水稻产量的记录。
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是消息,真实、及时、简明地介绍了袁隆平的逝世,概括介绍了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他高度评价。
B.材料二是特写,选取人们与袁隆平“告别”的几个镜头,再现当时的场景,表达对袁隆平的崇敬缅怀之情。
C.材料三是通讯,多角度、分层次地叙述了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等精神。
D.三则材料都围绕袁隆平逝世这一事件展开报道,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有真实性、抒情性的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