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认识产生鸣凤投湖自杀的悲剧根源。
二、赏析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会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自己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课文大致内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编拟情节提纲,为课堂议读做好准备。
二、课堂研讨
1.整体通读
(1)正音。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窗帷 (wéi) 一瞥(píe) 薄命(bó) 赌咒 (zhòu) 骚动(sāo)
(2)本文主要叙述鸣凤在死亡前三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理清全文结构层次。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填写表格。
答:
部分 起止点 内容概括
一、认识产生鸣凤投湖自杀的悲剧根源。
二、赏析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会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自己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课文大致内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分层次,编拟情节提纲,为课堂议读做好准备。
二、课堂研讨
1.整体通读
(1)正音。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窗帷 (wéi) 一瞥(píe) 薄命(bó) 赌咒 (zhòu) 骚动(sāo)
(2)本文主要叙述鸣凤在死亡前三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理清全文结构层次。分小组交流讨论,并填写表格。
答:
部分 起止点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开头至“一直哭到她进入梦中的时候” 鸣凤惊悉自己将被迫嫁给冯乐山做小,内心纷乱,夜访觉慧,欲向他寻求解脱方法。
第二部分 “从第二天起鸣凤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到“再要像从前那样的机会,是不可能的了” 鸣凤夜访觉慧,欲见又回;苦思苦熬,愈是急欲求见三少爷。
第三部分 “三十日终于到了”到“只见她的背影在门外消失了” 鸣凤夜见觉慧,见觉慧很忙,又放弃了求救的念头。
第四部分 “女人的心理真古怪”到“却在花园里” 觉慧得知鸣凤之事,惊诧万分,出门追寻鸣凤。
第五部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到结尾 鸣凤走投无路,投湖自尽。
2.重点品读
(1)在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出心理描写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分析鸣凤死前的心理变化。
答:
作品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活动和心理,通过夜访觉慧的胆怯,夜见觉慧的痛苦,夜
第二部分 “从第二天起鸣凤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到“再要像从前那样的机会,是不可能的了” 鸣凤夜访觉慧,欲见又回;苦思苦熬,愈是急欲求见三少爷。
第三部分 “三十日终于到了”到“只见她的背影在门外消失了” 鸣凤夜见觉慧,见觉慧很忙,又放弃了求救的念头。
第四部分 “女人的心理真古怪”到“却在花园里” 觉慧得知鸣凤之事,惊诧万分,出门追寻鸣凤。
第五部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到结尾 鸣凤走投无路,投湖自尽。
2.重点品读
(1)在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出心理描写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分析鸣凤死前的心理变化。
答:
作品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活动和心理,通过夜访觉慧的胆怯,夜见觉慧的痛苦,夜
投湖水的凄凉,着力展现了鸣凤心灵深处的层层涟漪,她的悲欢、幻想和绝望。
课文写鸣凤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骋驰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2)文章写鸣凤觉慧时候的心理,三次提到这样一句话:“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这堵墙是什么?鸣凤如果把真相告诉了觉慧,觉慧是否有能力挽救她?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
答:
这堵墙是当时的社会地位。觉慧虽然是个进步青年,但他也是一个少爷,也具有地主阶级
课文写鸣凤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骋驰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2)文章写鸣凤觉慧时候的心理,三次提到这样一句话:“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这堵墙是什么?鸣凤如果把真相告诉了觉慧,觉慧是否有能力挽救她?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
答:
这堵墙是当时的社会地位。觉慧虽然是个进步青年,但他也是一个少爷,也具有地主阶级
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觉慧爱鸣凤,但也因鸣凤不是“小”而遗憾,他或许真的喜欢鸣凤,但也能够以少爷的身份来保护鸣凤。况且他虽然接受了新思想,尚不能自立(联系鲁迅的《伤逝》),因此不能真正地给她自由和解放。
3.难点联读
(1)鸣凤自杀是妥协还是反抗?
答:
这个问题请学生讨论,不必作规范答案。借用巴金的一句话:“我在小说里写鸣凤因为不愿意到冯家去做姨太太而投湖自尽,不是小说作者代鸣凤出主意要她走那条路;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或者说引诱她)在湖水中到归宿。”(摘自巴金《关于〈家〉十版代序》)
(2)作者在安排鸣凤之死的情节上(如倒数第三四两节),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但有人以为是一个败笔。理由是,一个人临死了,她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留恋,哪里舍得?你怎样理解?
答:
作者运用心理描写,目的是突出鸣凤之死的被迫与无奈,使读者在同情哀叹的背后更多地思考一些现实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的心理描写是有一些累赘的,会削弱作品
3.难点联读
(1)鸣凤自杀是妥协还是反抗?
答:
这个问题请学生讨论,不必作规范答案。借用巴金的一句话:“我在小说里写鸣凤因为不愿意到冯家去做姨太太而投湖自尽,不是小说作者代鸣凤出主意要她走那条路;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或者说引诱她)在湖水中到归宿。”(摘自巴金《关于〈家〉十版代序》)
(2)作者在安排鸣凤之死的情节上(如倒数第三四两节),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但有人以为是一个败笔。理由是,一个人临死了,她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留恋,哪里舍得?你怎样理解?
答:
作者运用心理描写,目的是突出鸣凤之死的被迫与无奈,使读者在同情哀叹的背后更多地思考一些现实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的心理描写是有一些累赘的,会削弱作品
的表现力。在我看来,不如倒数第二节的动作来得让人心恸:“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三、总结
鸣凤是一位单纯善良的姑娘。她从8岁起到高公馆,经过了8年的丫头生涯后,高老太爷逼她嫁给孔教会的重要人物冯老太爷做小,鸣凤坚决不从。就在她死前,她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她无法到答案,这所有的委屈和怀疑,都是她从个人的遭遇中归结出来的,反映了千百万类似鸣凤的女性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控诉和抗议!这也正是作者从不幸的鸣凤身上所挖掘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周正奎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验课本)高中第四册《文学读本》现代小说鉴赏单元中,选入了文学大师巴金的作品,即将《家》中有关鸣凤投湖的章节,改名为《鸣凤之死》。在“阅读提示“中,编者写道:“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鸣凤自尽前几日的活动。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绝不苟且偷生,任人蹂躏,决心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也是向觉慧最后一次表露自己不渝的爱情。作者精心铺叙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生动地完成了对鸣凤这一美好形象的塑造,强烈控诉了封建势力残害青年的罪行。”在课后的“鉴赏要点”中也重申:本文“从容地用最有光彩的笔墨描画出这位17岁少女美丽、高尚的灵魂。”作为老师,当
三、总结
鸣凤是一位单纯善良的姑娘。她从8岁起到高公馆,经过了8年的丫头生涯后,高老太爷逼她嫁给孔教会的重要人物冯老太爷做小,鸣凤坚决不从。就在她死前,她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她无法到答案,这所有的委屈和怀疑,都是她从个人的遭遇中归结出来的,反映了千百万类似鸣凤的女性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控诉和抗议!这也正是作者从不幸的鸣凤身上所挖掘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周正奎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验课本)高中第四册《文学读本》现代小说鉴赏单元中,选入了文学大师巴金的作品,即将《家》中有关鸣凤投湖的章节,改名为《鸣凤之死》。在“阅读提示“中,编者写道:“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鸣凤自尽前几日的活动。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绝不苟且偷生,任人蹂躏,决心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也是向觉慧最后一次表露自己不渝的爱情。作者精心铺叙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生动地完成了对鸣凤这一美好形象的塑造,强烈控诉了封建势力残害青年的罪行。”在课后的“鉴赏要点”中也重申:本文“从容地用最有光彩的笔墨描画出这位17岁少女美丽、高尚的灵魂。”作为老师,当
然应该在人物形象分析这一教学重点中突出这一点。
然而,站在当代女性的立场来读这篇课文,我却深为鸣凤“投湖自杀”的选择而心有不甘。我疑惑:难道鸣凤在即将被高老太爷逼迫嫁给老头子冯乐山的情形下只能有自杀这一条反抗道路吗?难道鸣凤除此之外就再没有活路可走?所谓的“高尚”就是“为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爱人的安宁”和“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吗?
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其实至少鸣凤还可以有以下四种选择:1,私下逃跑;2,告诉觉慧,请求他的帮助;3,看破红尘,剃发出家;4,和冯乐山同归于尽。和自杀相比,第一种选择即逃跑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第二种选择获救的可能性更是相当的大,因为热爱自由信奉平等的觉慧的爱情真诚可信,虽然觉慧可能会遭到高老太爷的责骂甚至断绝供给的惩罚,但和牺牲性命相比代价要小得多;第三种选择也有保全性命的可能;只有第四种有代价很大,不过至少也让压迫者付出血的代价。大家一致认为,其实反抗的道路不只一条,然而鸣凤却选择了代价最大最绝望的一条。同时我们认为,每一种反抗都是高尚的,因为生命、自由、尊严、爱情都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事物,是值得我们每
然而,站在当代女性的立场来读这篇课文,我却深为鸣凤“投湖自杀”的选择而心有不甘。我疑惑:难道鸣凤在即将被高老太爷逼迫嫁给老头子冯乐山的情形下只能有自杀这一条反抗道路吗?难道鸣凤除此之外就再没有活路可走?所谓的“高尚”就是“为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爱人的安宁”和“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吗?
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其实至少鸣凤还可以有以下四种选择:1,私下逃跑;2,告诉觉慧,请求他的帮助;3,看破红尘,剃发出家;4,和冯乐山同归于尽。和自杀相比,第一种选择即逃跑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第二种选择获救的可能性更是相当的大,因为热爱自由信奉平等的觉慧的爱情真诚可信,虽然觉慧可能会遭到高老太爷的责骂甚至断绝供给的惩罚,但和牺牲性命相比代价要小得多;第三种选择也有保全性命的可能;只有第四种有代价很大,不过至少也让压迫者付出血的代价。大家一致认为,其实反抗的道路不只一条,然而鸣凤却选择了代价最大最绝望的一条。同时我们认为,每一种反抗都是高尚的,因为生命、自由、尊严、爱情都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事物,是值得我们每
一个人热爱并为之斗争的,因而无论哪一种反抗形式都是高尚的。并且,投湖自杀是其中最不足取的反抗形式。
那么,鸣凤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呢?
我和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分析这篇课文,发现在鸣凤的精神上其实是没有什么自我保护的意识的。在得到高老太爷命令后,她有三天的时间来作决定,但是在鸣凤的意识里,她下意识地去三少爷觉慧。然而不巧的是三少爷偏偏很忙,没有注意到她。那么,这时候她怎么办呢?课文是这样描写她的心态的:“忽然另一个思想又来到她的脑子里,她想,他正需要着一个女人来爱他,来照料他,来服侍他。她又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像她这样地爱他,她真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然而同时她又知道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而且现在人们就要送她到冯家去了。并不要多久,就在三天以后,那时候她便成了冯家的人。她再没有机会看见他了。任她怎样受人侮辱,怎样的呻吟哀叫,他也不会知道,也不会来救她了。分离,永久的分离,这种情形比死别还要难堪。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值不得留恋的了。当她向太太说“宁死也不要到冯家去”的时候,她并非拿这句话来威胁太太,她确实想到了那个‘死’字。
那么,鸣凤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呢?
我和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分析这篇课文,发现在鸣凤的精神上其实是没有什么自我保护的意识的。在得到高老太爷命令后,她有三天的时间来作决定,但是在鸣凤的意识里,她下意识地去三少爷觉慧。然而不巧的是三少爷偏偏很忙,没有注意到她。那么,这时候她怎么办呢?课文是这样描写她的心态的:“忽然另一个思想又来到她的脑子里,她想,他正需要着一个女人来爱他,来照料他,来服侍他。她又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像她这样地爱他,她真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然而同时她又知道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而且现在人们就要送她到冯家去了。并不要多久,就在三天以后,那时候她便成了冯家的人。她再没有机会看见他了。任她怎样受人侮辱,怎样的呻吟哀叫,他也不会知道,也不会来救她了。分离,永久的分离,这种情形比死别还要难堪。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值不得留恋的了。当她向太太说“宁死也不要到冯家去”的时候,她并非拿这句话来威胁太太,她确实想到了那个‘死’字。
大小教过她,这个‘死’字便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她很相信这个。”不难发现,她心里想的是爱情和死亡。那么,在她心里,爱情是怎样的呢?“为他做一切的事情”、“照料他,服侍他”,时常呆在一起,不分离。也就是说,在鸣凤眼里,爱情意味着不断的奉献,并且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显然,这种爱情是不对等的。也许鸣凤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爱情里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可就是这样的爱情也是毫无把握的,因为“她又知道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尽管觉慧曾经告诉过她“我爱你,我要娶你”,可是鸣凤并不相信他们有成功的可能。她甚至在到觉慧之后也没有把自己的困境告诉觉慧。她的意识里根本就不曾相信事情完全可能有积极的一面,她笃信大小教她的话:‘死’字便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她除了自杀之外,内心里并不相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救自己。
这就是鸣凤的精神世界!我很悲哀地发现,鸣凤不仅在身体上是个奴隶,在精神上也充满了奴性。她不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她不相信爱情意味着互相帮助,她不明白自由是可以争取的,她也没有恨过不公平的命运,更没有想到过复仇——与高老太爷或者冯乐山拼命,甚至她根本不敢对高老太爷说个“不”字!我不能不为鸣凤感到悲哀,因为她在精神上完全是软弱的被动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更多的爱护自己,尽量想办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我不得不
这就是鸣凤的精神世界!我很悲哀地发现,鸣凤不仅在身体上是个奴隶,在精神上也充满了奴性。她不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她不相信爱情意味着互相帮助,她不明白自由是可以争取的,她也没有恨过不公平的命运,更没有想到过复仇——与高老太爷或者冯乐山拼命,甚至她根本不敢对高老太爷说个“不”字!我不能不为鸣凤感到悲哀,因为她在精神上完全是软弱的被动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更多的爱护自己,尽量想办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我不得不
说,这样的灵魂其实是孱弱的,并不美丽,更缺乏活力。虽然我和学生都认识到,这不是鸣凤自身的错,是封建思想、是她的恶劣处境、是大小的教导扼杀了鸣凤的独立人格,但是同学们都说,造成鸣凤死亡的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原因:社会原因和性格原因。前者众所周知,而后者却并没有被编者所提到。大家认为:鸣凤其实死得不值,虽然她以自杀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却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她的反抗是消极的!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和同学们出了文学作品中敢于反抗的其他的奴隶形象,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伊丽莎,当主人把她心爱的儿子卖给别人时,她不顾一切地带着儿子出逃,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跳上已经开始融化的浮冰跨越大江,把追捕者抛在身后。还有宋代话本《碾玉观音》里的秀秀,冒险和心上人结合。即使是柔弱的杜十娘,在投江之前还曾怒斥李甲和孙富,表达了复仇之意。不过,我们最终发现,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作为弱者出现的女性不在少数,而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似乎极为少见,反而悲剧女性比比皆是:祥林嫂、鸣凤、鲁侍萍……这说明,在传统文化中,是根本不注重女性的权利的。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和同学们出了文学作品中敢于反抗的其他的奴隶形象,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伊丽莎,当主人把她心爱的儿子卖给别人时,她不顾一切地带着儿子出逃,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跳上已经开始融化的浮冰跨越大江,把追捕者抛在身后。还有宋代话本《碾玉观音》里的秀秀,冒险和心上人结合。即使是柔弱的杜十娘,在投江之前还曾怒斥李甲和孙富,表达了复仇之意。不过,我们最终发现,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作为弱者出现的女性不在少数,而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似乎极为少见,反而悲剧女性比比皆是:祥林嫂、鸣凤、鲁侍萍……这说明,在传统文化中,是根本不注重女性的权利的。
联想到当今中国女性自杀率高居世界首位,特别是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率居高不下,我不由得翻出《联合国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上面明确指出:1、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2、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3、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4、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5、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6、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7、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8、确认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9、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10、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A)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B)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C)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D)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E)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我相信,要是鸣凤和
其他妇女知道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利,她们是不会那么轻易地去投湖的!
可怜的鸣凤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她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并且能够争取幸福的,也没有想过要勇敢的在保全性命的情况下去追求自由、平等、爱情。这恰恰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人权特别是女权的淡漠和忽视。我想巴金先生的经典作品《家》中鸣凤的死揭露的封建社会的黑暗正在于此。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人的身体,更扼杀了人的生存意志!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教材中简单地认为“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是“美丽、高尚的”,完全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在困难面前不作积极的努力,而轻易地考虑“自我牺牲”,而不去寻求更好的办法。然而在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权观念已受到全世界充分关注的今天,我们的中学生更应该从课堂学习中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财产权等等,更多一点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更为强健,生命更为充实。陈言在2001年1月2发表的署名文章《叶郎: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中写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
可怜的鸣凤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她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并且能够争取幸福的,也没有想过要勇敢的在保全性命的情况下去追求自由、平等、爱情。这恰恰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人权特别是女权的淡漠和忽视。我想巴金先生的经典作品《家》中鸣凤的死揭露的封建社会的黑暗正在于此。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人的身体,更扼杀了人的生存意志!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教材中简单地认为“以死来保住自身清白”是“美丽、高尚的”,完全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在困难面前不作积极的努力,而轻易地考虑“自我牺牲”,而不去寻求更好的办法。然而在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权观念已受到全世界充分关注的今天,我们的中学生更应该从课堂学习中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财产权等等,更多一点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更为强健,生命更为充实。陈言在2001年1月2发表的署名文章《叶郎: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中写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
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我期望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能对人文精神有更明确的理解,对人的权利(自己和他人)有更清楚的认识和自觉的维护。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因为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求救不成,绝望地投湖自尽。作者在鸣凤之死这个环节中暗示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一种爱情观。
复联3谁死了
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由此可见,鸣凤的死包含有殉情的成分。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
鸣凤是高府的一名丫头,因为主子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她求救不成,绝望地投湖自尽。作者在鸣凤之死这个环节中暗示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一种爱情观。
复联3谁死了
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由此可见,鸣凤的死包含有殉情的成分。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
作者在文中也很明确地叙述了觉慧的“爱情史”。他很早就喜欢他的“琴”,甚至有时对他的二哥还有嫉妒之心。觉民问他是否喜欢琴时,觉慧也明确回答“喜欢”。在觉慧要走的前几天,他还对琴说:“琴,我就要走了,你还不让我多看你两眼……”
觉民出走后与琴的一次见面中,觉慧也在场。在他们聊天的时候,觉慧在一旁看书报。偶尔抬头,他看的不是他哥哥而是琴,他的感情表现得很明显。而觉慧对鸣凤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同情、怜悯,并不是受鸣凤人格魅力的影响。可以说,觉慧并不值得鸣凤为他殉情,因为鸣凤并不是他的最爱,他自己也曾说过,“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
觉慧只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同情下等人的处境,要改变一个他认识并且有好感的下等人,似乎理所应当的要娶她为妻。但是这个决定是唐突的,不负责任的,有迷惑性的。在鸣凤死后,觉慧有几次想起她,但也不是因为爱,只是他认为对于鸣凤的死,他有一定的责任。所以,他怀念鸣凤的主要原因是懊悔。
鸣凤死后,觉慧说了些很理智的话:“湖水吞下她的身体后为什么还能这样平静……不,不
觉民出走后与琴的一次见面中,觉慧也在场。在他们聊天的时候,觉慧在一旁看书报。偶尔抬头,他看的不是他哥哥而是琴,他的感情表现得很明显。而觉慧对鸣凤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同情、怜悯,并不是受鸣凤人格魅力的影响。可以说,觉慧并不值得鸣凤为他殉情,因为鸣凤并不是他的最爱,他自己也曾说过,“这简直说不上爱,不过是好玩罢了。”
觉慧只是受新思想的影响同情下等人的处境,要改变一个他认识并且有好感的下等人,似乎理所应当的要娶她为妻。但是这个决定是唐突的,不负责任的,有迷惑性的。在鸣凤死后,觉慧有几次想起她,但也不是因为爱,只是他认为对于鸣凤的死,他有一定的责任。所以,他怀念鸣凤的主要原因是懊悔。
鸣凤死后,觉慧说了些很理智的话:“湖水吞下她的身体后为什么还能这样平静……不,不
单单是我,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怎么能结婚呢?……不只是为了鸣凤,我对这种生活根本就厌倦了。”巴金老先生对觉慧这个时期的描写十分细致,如觉慧回到家里以后,习惯性地叫到“鸣凤,打盆水!”之后,脸马上变了,于是换了语调,颓唐地叫了两声“黄妈”。
在觉慧对鸣凤的感情里,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享受幸福的甜蜜,而是在思考为什么鸣凤不是富贵人家的小、假使她处在琴那样的环境就好了之类的事情。鸣凤死后,作者特意安排觉慧作了这样的一个梦,鸣凤变成了富贵人家的小,“跟琴小一样了”,他们门当户对了。这说明了什么?觉慧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他还是处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面。虽然他有一定的反封建性,但他终究不能够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觉慧不只一次地想过种种假设,这是对鸣凤的一种亵渎,这也决定了他们之间就算有爱情,也不是纯粹的、坚固的。总之,这样的爱情不值得鸣凤为之付出生命,我倒是更喜欢把鸣凤之死理解成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
作者在安排鸣凤之死的情节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单看那些心理描写,就知道作者对此环
在觉慧对鸣凤的感情里,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享受幸福的甜蜜,而是在思考为什么鸣凤不是富贵人家的小、假使她处在琴那样的环境就好了之类的事情。鸣凤死后,作者特意安排觉慧作了这样的一个梦,鸣凤变成了富贵人家的小,“跟琴小一样了”,他们门当户对了。这说明了什么?觉慧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他还是处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面。虽然他有一定的反封建性,但他终究不能够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觉慧不只一次地想过种种假设,这是对鸣凤的一种亵渎,这也决定了他们之间就算有爱情,也不是纯粹的、坚固的。总之,这样的爱情不值得鸣凤为之付出生命,我倒是更喜欢把鸣凤之死理解成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
作者在安排鸣凤之死的情节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单看那些心理描写,就知道作者对此环
节很重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又是一个败笔。试问,一个人临死了,她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的留恋,哪里舍得?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才更突出了鸣凤之死的被迫与无奈,使读者在同情哀叹的背后更多地思考一些现实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多的心理描写是有一些累赘的,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相比之下,这些心理描写产生的效应不如之前对觉慧后悔情态的刻画:“他走到仆婢室的门前,轻轻地推开了门。屋里漆黑,他轻轻地唤了两声‘鸣凤’。他不能够安静地坐下来,马上又走出去,又走到仆婢室门前,把门轻轻推开……”如此如此,描写得多么细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