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运动员;百米跑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27—01
长期以来,我国众多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在100米短跑研究中,把运动员的加速跑过程和步长、步频指标作为训练和比赛的重点来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我国运动员步长和步频及其指数与国外运动员进行比较差距在哪;训练中把加速跑的距离固定在某一范围内是否恰当;如何提高短跑运动员最高速度水平,等等。2008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能否在100米短跑成绩上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所有体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
步长和步频
从技术原理上分析,步长和步频是短跑运动员获得最高速度的必备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保持步长与步频的能力,是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保障。就亚洲而言,近几年日本男子短跑运动员的百米成绩提高较快,而我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步长和步频分析,我国运动员和日本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指标差异仅为0.92%和0.67%,由此可见,在训练中能使步长和步频共同向前发展,那么,提高我国男子运动员100米成绩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男女运动员的步频和步频指数均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而步长和步长指数均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特别是在比赛中,步长和步频的保持时间较国外选手更短。因此,我国运动员应在训练中注重以下问题:
1. 保持步频,注重步长的进步。从理论上分析,短跑的速度是步长与步频的乘积,二者任何一因素的改变都可使速度发生变化,而两因素该怎样变化才有利于短跑速度的提高?世界有关研究专家指出,优秀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整体趋势是在获得较大步长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和提高步频。由于我国运动员的步频及其指数略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而步长及其指数又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因此,除去我国运动员自身条件因素外,在保持步频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运动员的步长是我们所要解决的训练和技术问题。
2. 步长和步频保持更长时间是提高百米成绩的关键所在。个体的步长和步频同时进步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所在,而步长和步频相对保持的时间越长则越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一些研究表明在途中跑(50-60米处)参数和全程跑参数上我国男子100米运动员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在步长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途中跑的步长绝对值和相对值明显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而步频则略高。在全程参数方面,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全程步数大大少于我国运动员,从2001年全运会女子100米全程跑平均步长来看,比世界优秀运动员多跑了5步之多。我国运动员在最后冲刺跑过程中过分强调通过摆臂提高步频来弥补步长的不足,而忽视了利用惯性跑来加强冲刺能力,这一点是不可取的。
加速跑过程
优秀运动员的加速跑过程接近60米,最高速度值出现在50~60米之间,而我国选手的前30米加速能力甚至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30米以后的速度及最高速度之比与世界优秀选手就相差甚远。我国女子百米运动员的速度特征与男子差不多。这说明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田径训练和教学从理论上一直沿用的加速跑距离的定义为30米左右,而世界优秀选手的加速跑距离在50米左右,这与“6秒定律”相吻合。30米左右
为加速跑的定义,直接影响了我国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水平,原因是我国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时过分强调起跑后的疾跑速度,造成神经系统的过早疲劳,供能物质的较快消耗,技术动作的紧张僵化,从而违反了短跑所要求的“放松跑”原则,使后程跑速呈下降趋势。因此,改进我国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及理论指导用书势在必行。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100米短跑运动员在全程跑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步频及步频指数较高,而步长及步长指数较低,步频和步长的进步不协调,因此,在发展步频的同时应着重加强步长的训练。
(2)步频和步长的持久性较差,训练时应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并加强途中跑的放松感和节奏感,同时要注意更为经济的惯性跑训练。
(3)加速跑过程距离短而且耗能大,对最大速度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性,应在训练时有意增加其跑动距离,以克服短距离加速跑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4)训练过程中要强调运动员的腿部力量、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借鉴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优点,努力改善我国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