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
【摘要】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新时代的历史教育要经得起良心的拷问;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教师有新情怀。
【关键词】新时代,历史教育,世界视野,良心价值,新情怀
自从接触历史学这门学科的第一天起,师长们就一直在强调:历史就是求真求实;历史教育的真谛就是教人向善向美……
犹记得几年前作为一名历史学师范生,有幸参与了陕西省历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培训,当时恰逢历史新课程标准出台,得以有机会聆听了陕西省及国内一批睿智而风趣的历史学大咖关于历史、历史教育、历史教师不同维度的释义。从传统的“两基”到“三维”再到今天的“五大”,历史教学在一步步的向前,而前进则意味着新的挑战,意味着历史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多也更现实。
一、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
历史学是一门宏观大气的学科,涵盖古今、囊括中外,可谓气势磅礴、高屋建瓴。如果你能用心去读一本专业性的历史书籍,你会发现,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件,似乎并未远去;这是因为历史的宏观广远,它能让人们在看到过去的同时,亦能对照当下,更能思考未来,这就是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的特殊之处。而这样宏观大气的特质则对今天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好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方法。
我们也许习惯了强调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进程,习惯了在这样一种辉煌文明的映衬下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对于曾经的辉煌,我们有资本自豪和骄傲,但面对新的时代,面对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我们的文明尽管特殊但并不是唯一的。今天,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们的历史教育更需要借助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去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历史,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获得新知,建构起一种囊括寰宇、恢弘大气的时代新风。一个把眼界局限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明天的,同理,没有世界视野的历史教育则是失败的。因此,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
二、新时代的历史教育要经得起良心的拷问
关于“精日”分子的话题,国人并不陌生。从2017年四个“精日”分子穿着日本军服在四行仓库前摆拍,引发民众热议;到2018年2月上海孟姓男子在大放厥词侮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再到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硕士季子越在社交平台多次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事件等错误言论。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引人愤慨。
我清楚的记得那次师培,一位教授在谈到这个话题时显得非常的气愤,甚至说了好几次“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最后还问了一个特别严肃的问题:“这跟历史教育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屈辱和伤痛都可以被这样恶搞戏说,那我们不由得要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培养出来的是怎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是否已经失去了最根本的良心?最近几年来,把无知当个性、把国耻当乐趣、以丑为美者何其多?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哪些战乱血腥,没有经历过哪些民族的屈辱和伤痛,但我们是否该学会铭记,是否该以史为鉴呢?
几年前,人民日报上有一篇很热的文章,标题是“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当中有一条被网民赞了近两万次的答复,如下:“客观上,没关系。从自由和权利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有权力可以把你与这类历史事件进行道德,你可以对此一屑不顾,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你的自由和权利。可是,南京大屠杀和她又有什么
关系呢?”这里提到的“她”是一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二十年前,张纯如出版了一部震惊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杀》。书中,她向世界人民全面展现了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有她,世界将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天发生的
也是因为这样的偶然因素,我才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现世的背后有多少艰辛与无奈;同样也是因为她,我才明白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被铭记,要经得起良心的拷问。一个美籍华裔,南京大屠杀本于她,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张纯如却选择去研究那段历史,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历史学研究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该有的使命情怀。如果还要问南京大屠杀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我想关系就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血腥屠戮的年轻一代,脚下站的这片土地,曾发生过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迄今为止,也仅仅只是过去了短短的几十年。
教育最大的责任在于担当人格的良心价值。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有良心的人,然后才能谈其他。而良心价值的培养在历史教育当中尤为重要。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多思考,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输怎样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怎样的良心价值?所以,新时代的历史教育要经得起良心的拷问,这对于历史教育、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三、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教师有新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应该是时刻想着学生的,能把学生当老师的老师。”譬如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进行对比: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孔子是一个能把学生当老师的人;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明亚里士多德只把真理当老师。两相对比之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的自然是似孔子这样圣师性质的老师,而不是似亚里士多德这样圣徒性质的老师。一个老师的眼中必须有人,只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学习的对象,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所以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考虑如何做到眼中有人,如何成为一个有情怀的老师。
“如果没有教师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内心有大爱的人才是一个大写者,同理,一个内心有大爱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有大爱才意味着这个老师能够时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一个内心有大爱的老师才会用爱心、宽容、理解去善待每一位学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给予学生最纯最真的关爱。而素质教育更是提倡“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学生。另外,一个有情怀、有情志的新时代老师对学生不仅要拥有内心的大爱,更要不断地更新、完善、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为师者方知何为师,才能真正体会到从教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草荣枯,四季轮回,淡化的是名利,不变的是为师者那份从教的初心。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愿为师者皆能守住这份初心,在历史教育中做到眼中有人,努力成为一名出的有情怀、有情志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