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并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1 古
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你都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3.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之称,与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
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这首诗是作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2.小结: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才能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解诗题
“独坐敬亭山”中的“独”的意思为“独自”,“敬亭山”为山名,在安徽省。诗题意思是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敬亭山那里。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独:独自。
闲:悠闲自在。
厌:满足。
3.结合注释,说说每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没了踪影。长空中的一朵白云,也慢慢地飘远。)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和敬亭山互相注视着,彼此总也看不够。此时能理解我寂寞心情的,只有敬亭山了。)
4.把整首诗连起来解释,全班读一读。
(五)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什么?(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敬亭山的风景,无鸟也无云,让人倍感孤寂;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即孤寂寂寞。)
2.前两句中诗人用了什么写法烘托自己的孤独和寂寞?(鸟尽云去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3.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孤寂的敬亭山。(出示图片)
4.读后两句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5.是啊,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风景中了,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自由读、分组读、展示读……
(六)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学完本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描写的孤寂景象,还让我们明白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三、学习《望洞庭》
回忆学习古诗词方法:读诗句——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青螺”。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
2.了解写作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三)解诗题
从《望洞庭》这个题目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洞庭湖”这个地方的所见所感,洞庭:湖名,在湖南省。望:遥望、远望。题目意思是远看洞庭湖。
(四)明诗意
1.小组合作,通过查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2.交流字词含义。
湖光:湖面的光芒。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相:相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