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志愿者自我心理调适
志愿者的行为表现和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既是志愿者自身积极乐观心态的支持和保证,又是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自我心理调适是解决和舒缓心理问题导致的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因此,除筹委会要加强管理、增强激励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志愿者要不断自行自我心理调适。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志愿者服务全国残运会这一大型的体育盛会,既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来为广大参赛运动员和观众、游客做好服务,同时又要顾及残疾人运动员这一特殊体的心理特点,还55
必须保持饱满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志愿者在服务的时候既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要让自己身心愉悦健康。
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除注意营养、饮食外,心理上的调节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保健方面: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谷麦、低胆固醇的食物,保持适当的体重;保证作息时间有规律,争取每天不低于7个小时的有效睡眠;合理安排休班时间,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等身体保健计划。
2、心理保健方面: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正面的心态看待志愿服务工作,对工作寄予期望;锻炼坚韧的意志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提高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以志愿者精神激励自我:在奉献中感悟快乐,在参与中收获成长。
3、心灵保健方面:
陶冶自身的心灵,用正面的理性、用积极的态度、用乐观心态的来看待我国残疾人运动事业和赛会期间志愿服务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健康的心灵和完善的人格感染服务对象,以阳光的心态传递快乐,促进赛会运行的有序、顺利、和谐。
(二)志愿者最常碰到的心理问题
由于对志愿服务存在误解、对工作性质与服务对象缺乏认识、对服务技能缺乏掌握等多种因素,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有可能产生“埋怨心理”、“攀比心理”、“逆差心理”,从而造成志愿者的挫折感,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
1、认识不足时的紧张和焦虑感
残运会的志愿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缺乏大型体育赛会的参与经验。即便是非在校生志愿者对赛事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也所知甚少,虽然筹委会设有相关培训环节,但对服务高级别、大规模的体育盛会的未知感及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度都很容易导致志愿者的紧张情绪。
此外,残运会的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地区传统习惯、风俗等差异,残疾人运动员还有其身心上的特殊性。如果志愿者对服务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服务就得不到良好的回应,甚至会发生被服务对象误解的状况。因此,残运会志愿者也容易因缺乏对服务对象的了解而产生焦虑情绪。
2、期望与现实落差下的消极心态 56
一是如果志愿者错误地认为服务体育赛事可以利用工作之便观看比赛或与体育明星、大会嘉宾等近距离接触,而事实上残运会志愿者没有任何特权,每一个志愿者都必须在各自的岗位上专心开展服务工作,可能会出现不理解、不认可等消极态度。
二是残运会的大多数志愿者可能从事的是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例如在场馆外做引导和咨询服务、在进出口顶着烈日查看门票、在运动员休息室做后勤服务等。很多岗位上的志愿者不仅看不到比赛实况,甚至连电视都看不到,与比赛现场近在咫尺,却不一定了解比赛情况,这也很容易造成志愿者对服务工作产生“简单”、“枯燥”、“乏味”等消极感受。
对志愿者工作性质的认识不足和工作内容的估计不足,都容易导致志愿者难以接受期望与现实的心理落差,甚至萌发放弃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消极心态。
3、压力状态下的工作倦怠和疲倦
志愿者通常要承受服务工作的责任和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八残会志愿者的工作要求掌握多种基本技能,要求能够经常及时给予反馈,要求团队协作配合,要求维护志愿者形象,要求迅速高效完成工作等等。高强度的志愿服务任务下,各种责任和要求加诸于志愿者,每一位残
运会志愿者都可能因此产生一定的压力。此外,八残会志愿者通过网络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体本身存在职业、年龄、个性、爱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性,志愿者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之间也可能发生人际交往上的摩擦和紧张,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而不良的压力或过度的压力,将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失眠、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有时也会引发一些生理疾病,严重时将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等。
4、不能有效平衡日常生活
八残会志愿者在承担残运会志愿服务任务的同时,仍有原本作为学生、员工、管理者等自身角的责任。如果没有处理好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使得志愿服务工作与自身的学习或工作相冲突,日常生活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志愿服务的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志愿者的情绪和心态也会随之发生波动。
5、技能匮乏时的挫折感
残运会的志愿者虽然有普通志愿者专业志愿者之分,但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必须掌握扶残助残
、紧急救护、人际沟通、心理调适、危机处理和媒体应对等多种技能。即使通过短期培训,上述技能在实践操作中也很难迅速熟练地运用,当发生运用不当或者服务对象消极反馈的情况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志愿者自我心理调适
自我心理调适是解决和摆脱低落情绪甚至痛苦的最佳途径,它比最优秀的心理师都有效。任何心理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助人自助”,心理从本质上看就是帮助对象发现自身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引导对象自主自发地加以改变和解决。所以,57
当志愿者遇到一般的心理问题时,尽早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调适和释放,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认知,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
(1)认知调整的理论基础——ABC理论
艾利斯的ABC理论指出:人的情绪及行为结果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
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其中A是事件,B是对事件的想法、角度、观念等,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B而获得C的改变。
示例:
有个故事:有个老太太,两个儿子,大儿子捕鱼、小儿子卖伞。老太太整天都在发愁,晴天愁小儿子卖不了伞,雨天愁大儿子捕不到鱼。有人对老太太说,你要换个想法:雨天能卖伞,晴天能捕鱼,老太太听人相劝,结果天天都高高兴兴的了。
看看故事里的ABC:
A是大儿子捕鱼、小儿子买伞;天气晴或下雨。C是老太太整天都在为两个儿子发愁。一开始消极的B是:老太太晴天愁小儿子卖不了伞,雨天愁大儿子捕不到鱼。为了使老太太能心情愉悦,替换后的积极的B是:雨天能卖伞,晴天能捕鱼。
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寻积极乐观的信念去替代消极悲观的信念,从而保持平和、正面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作为残运会志愿者,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帮助他人,又可以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提高
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领导能力。
(2)志愿者如何进行认知调整
※与预期不符时
◆明确残运会志愿者的职责,理解志愿服务工作的性质,矫正自己参加亚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些不正确、不合理的动机。
◆明确服务岗位工作的内容和强度,尽量了解清楚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调节好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有个客观的评价,自我要求和期望值不要过高;
◆经常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表扬,增强坚持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毅力和耐力。 58
※别人不理解时
◆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保持心灵的平静;
◆采用正确的方式加强沟通和交流,促使他人从不理解转变成理解,甚至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志愿者精神
◆当发生摩擦和冲突时,首先换位思考。
※工作疲劳倦怠时
◆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平衡好学习、工作、生活和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休班期间尽量多休息。
◆注意转移情绪、消除怨气。多倾诉,适度发泄倦怠情绪。
◆改善生活方式。
2、交流沟通,获取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1)交流沟通的理论基础——社会支持理论
欧沃亨勒的社会支持理论主张人的心理压力是在社会支持不足以有效应对事件时产生的。社
会支持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家人、朋友、同事等)、信息支持和其他支持(社区、社团等其他体成员给予的建议和意见)等多种形式。当社会支持不足或者不全面时,往往会减弱个体战胜压力事件的信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