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打仗、打胜仗目标要求强化训练机构教员队伍建设
作者:毕建忠 王文交 李悦
来源:《学园》2014年第01
        【摘 要】训练机构作为联系军事院校和基层部队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任务需求,训练机构必须以部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任职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打造适应能打仗、打胜仗目标的教员队伍。要想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员队伍结构、教员的培养、激励和管理等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员队伍水平,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专业技术学兵。
        【关键词】训练机构 教员队伍 培养 激励 管理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052-02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我军的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逐步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特别是全军第十六次院校会议后,全军新建、改建若干所训练机构,主要承担预选士官归口培训、士官晋级培训等任务。根据任务需求,训练机构必须以部队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任职
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实践,注重应用,打造适应能打仗、打胜仗目标的教员队伍。
        立足职能任务需求,拓宽教员队伍来源途径
        现有训练机构大多由院校改建而来,教员长期从事院校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广博,科研能力强大,教学经验丰富。但多年的学历教育经历,客观上造成了多数教员部队阅历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对于部队现有武器装备不熟的现实。现有的教员队伍,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适应训练对象多元化、训练内容集成化、训练形式实战化的需要,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多渠道、多元化地充实教员队伍。
        1.军官教员
        立足现有实际,进行教学转型,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专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教学任务的不均衡。对一些老教员,转型较大,可以继续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对一些年富力强、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员,应适时进行转型培训,调整到相关专业岗位,以弥补专业教员的不足。
        2.教官教员
        对一些紧缺的专业教员和军事教员,可以从基层部队选拔一批优秀的指挥员和专业技术干部。基层优秀指挥员,懂指挥、会管理,了解基层,熟悉部队,可以使受训学兵(员)尽快适应未来岗位任职需要。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干部,了解部队装备情况,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有针对性、目标性,可以加速学兵(员)对部队装备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培训周期。
        3.文职教员
        对部分稀有专业的教员,可以吸纳非现役文职教员。作为军事教育方阵中崭新的一员,他们大部分毕业于重点高等院校,学有一技专长,热爱军事教育事业。他们给教员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优化了我军教员队伍的结构,强化了教员队伍的竞争力,加强了教员队伍的活力。
        4.士官教员
        选拔一批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需求的技术精、作风硬、能打仗的士官骨干,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让兵说兵事、兵教兵理。士官教员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使抽象枯燥的理论更加贴
近了实际工作和生活,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学兵(员)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兵(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增强实习效果,提高培训质量。过硬的士官教员队伍,使教员体结构更合理,能促进教学整体发挥最优化。
        5.客座教员
        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临时聘任任职教员。这些临时教员可以从基层军官、部队技术骨干、退休教员、退休高级干部、修理厂、军工厂的技术人员、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的教学科研人员中选聘,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临时聘任的教员能把前沿的知识、信息、技术、岗位任职经验与技能等传授给学兵(员),最大限度地节约教育资源。
        基于技能培养目标,确立教员队伍培训方法
        以职能任务为牵引,确立教员的培养目标。训练机构教员队伍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训练组织的教练员;既是新型训法的实践者,又是新型战法的创新者;既是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又是训练实践的指导者。全面提高教员以实战思维、信息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四种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员队伍从军事训练目的讲练指导型指技复合
        1.在职培养常态化
        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专题集训、专家授课、经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在职培训形式。对新到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员,采取集中培训、示范观摩、比武竞赛等形式,重点加强军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军事训练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组织等教学基本功的学习训练。
        2.代职培训制度化
        三跟四联为平台,利用教学空档期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教员到部队、机关、厂家代职锻炼、参演跟训和学习研究,使每名教员每三年至少得到一次代职或培训机会。所有代职人员必须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回,在了解部队现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队训练中存在的学术科研难题。加强代职培训经验交流与成果共享,注重以点带面,强化成果转化,提升代职培训效益。
        3.“传帮带活动规范化
        注重选取学识渊博、责任心强、工作耐心、细致的同志担任培养教师,并严格落实目标
要求和措施方法。推行导师制,认真抓好新教员的学习、备课、跟课辅导、试讲等环节,提高传、帮、带的起点和标准。
        4.学术科研经常化
        一方面,训练机构编制低(一般为副师级)、职称评审难,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军事训练向基地化、实战化拓展,学术科研任务较重。为克服上述矛盾,在学术研究上,必须借梯上楼,鼓励教员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进行学术合作,借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科学研究上,必须借鸡下蛋,让高水平的地方院校、部队科研院所担当课题负责人或课题导师,训练机构教员全力参与,在科研合作中提高水平。所有学术科研成果必须坚持在教学训练中检验,并努力提升向一线教学转化的效益。
        5.实战演练科学化
        训练机构培训对象的多元性、网系组织的融合性和训练方式的实战性,要求教员队伍必须具备指挥、技术、谋略三位一体的实战能力,实战能力的生成和检验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来实现。全体教员应和学兵(员)一起编组参与演练全过程,熟悉作战文书的生成与下发,装
备的开设、撤收与转移,作战等级的转换,战略战术的应用等。在演练中提高实战化水平,促进多专业融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保障人才成长基础,制定教员队伍激励机制
        有激励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后劲。应提高一线教员的课时费,在职称评定、晋职晋级、住房分配、家属随军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在攻读学位、出国访学、执行海外军事任务等方面给予合理安排,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为教员著书立说、课题研究、编写教材提供保障,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员给予重奖,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教员队伍的热情与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
        1.用基金注入攻关的动力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科研启动、成果推广奖励基金,全面调动广大教员科研攻关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名师基金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激发教员争先创优的意识;对学科带头人实行一年一考核,两年一筛选的动态管理办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活力。同时,成立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对教员授课质量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对优秀者优先考虑立功
、受奖、晋升职级、送学、分房;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员,给予适当惩戒,连续三次不合格者,应调离教学岗位。
        2.用奖金激发创优的活力
        完善《绩效奖惩办法》,对获得部级、军队级以上学术、科研成果的个人加大奖励力度;对超过基本课时量的教员,提高课时补贴;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员应给予物质上的重奖,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待遇。
        3.用事业补足工作的后劲
        对在教学和学术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员应加大优先晋职晋级晋衔的力度;对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轻教员,除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大力表彰、奖励外,还要使他们有机会到名牌院校进修深造,资助攻读硕士、博士,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结构更新。
        规范评优罚劣依据,出台教员队伍管理措施
        从训练机构教员队伍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综合服务型的管
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尊重教员主体地位的原则,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切实把教员队伍当做服务的主要对象。在管理的方法上应根据教员队伍工作的特点和教学科研规律,坚持启发自觉、强调自律的原则,制订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各项管理指标,强化弹性管理、目标管理和自主性管理。
        1.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以《教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为牵引,抓紧抓好试题库建设,拟制订下发试题库编写标准,完成主干课程试题库编写标准,完成主干课程试题库编写任务,为实现教考分离打好基础。完成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实战化考核标准制订,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实战化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
        2.进行教员资格认证
        要严格落实教员资格认证要求,建立教员岗位资格标准,探索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
        3.建立授课等级评定机制
        广大教员要严谨治教、严格施教、严于师表,使学兵(员)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师而专其道。要采取自我评价、学兵(员)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年度教员课堂授课质量评价,客观评价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评先评优和晋升职级挂钩。
        参考文献
        [1]赵忠国.适应任职教育需要 建设复合型教员队伍[J].科技视界,20124
        相互协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障;而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适应信息化档案的管理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以有效的资源投入获取较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菊洪.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的优化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7
        [2]陈岚.浅谈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
        [3]赵黎霞.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