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解析:选C军事训练目的 根据画线句整体语意可知,第二句不能使用被动句。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排除AB两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首,排除D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牵强附会
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解析:选C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根据语境,应用醍醐灌顶,排除BD两项。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文中强调距离近,可以接触到,应用触手可及,排除A
项。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把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将千钧一发”“牵强附会依次填入横线,也符合语境,所以选C项。
3(2019·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__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解析:选A 排序时要善于切入点,抓住关系最为密切的句子。句应在最前面,句中的承前指芭蕉,与第一句一起从总体上介绍芭蕉的特点。蕉阴一词应在覆盖面积大之后,因为先有覆盖面积大,然后才有蕉阴;先有吸收热量大等条件,才会有最舒适的环境,所以①③相连。由②④中的动词看,应先种上,再配上”“点上,这样才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⑤⑥表现两幅具体的画面,最后以作结,夏秋景象与后文的至于月映蕉影……”相衔接。故选A
4.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突出优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以俗称三百千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最为著名。千百年来,它们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说《三字经》1 24
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 000字,《千家诗》约9 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 0003 000字。如认识了这两三千字,自然已是扫盲的水平。三百千千并非仅用于识字,而是熔思想道德、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宗法姓氏、生活生产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为一炉,紧扣生活,全面实用。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千家诗》更有韵脚平仄,诵读之声琅琅,抑扬有致。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书目将近两千种,三百千千以其突出的优点,成为我国村塾中使用率最高、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启蒙读物。
答:                                   
                                   
参考答案:字词少而精,利于识字。内容涵盖广,一材多用。富有音韵美,适宜诵读。
5.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个有关的句子,要求与示例形成排比。
示例: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答:                                   
                                   
                                   
参考答案: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窗户,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6.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出并作修改。
为了让学生开开眼,长长见识,学校将于74日在图书馆组织一场图书推介活动,活动图书资源丰富,甭管是西方名著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均由学校语文教师选好的推荐。希望同学们好好参与,发现更多的好书,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能力。
答:                                   
                                   
                                   
解析:本题给出的是通知的片段,应为书面语体,故片段中口语化的表述都应加以修改。开开眼”“长长见识”“选好的”“好好参与是口语化表达,甭管属于地方方言,均需要作出修改。
参考答案:开开眼修改为开阔视野长长修改为增长甭管修改为不管选好的修改为择优好好修改为积极认真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解析:选B B项,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阅读中的收获大小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有关。
8.作者把抱着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的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