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九校联盟高考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分)
1.  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  )
时间
遗址
出土情况
距今8000年前后
河南舞阳贾湖
随葬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可能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
距今6000年左右
河南汝州阎村
基中陪葬的一件陶器上彩绘了具有战争纪念碑性质的“鹊鱼钺图”
距今5000年前后
浙江余姚良渚镇
遗址有宫殿区、内外城垣,十数座高、低水坝等水利工程
A. 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 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D. 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
2.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泰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  )
A. 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    B. 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
C. 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    D. 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
3.  如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
A. 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    B. 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
C. 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D. 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
4.  隋唐都城均在长安,但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关中饥荒,隋文帝率百姓“就食”洛阳。唐末,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并为北宋所沿袭。这主要是因为(  )
A. 长期战乱的破坏    B. 统治者相信风水之说
C. 经济中心的变化    D. 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5.  关于《春秋》所载滕国国君滕侯因朝见鲁桓公而改称滕子,胡安国(1074-1138)称:今桓公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夷狄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之。故降而称子,以正其罪。胡安国产生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 个人道德倾向决定    B. 夷夏思想根深蒂固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受动荡环境的影响
6.  据清朝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载:“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这反映了(  )
A. 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B. 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 农民的赋税过重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7.  19071017日,湖南巡抚岑春蓂在《奏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调,煽感人心,希图扰乱治安。”同时,广东西部的龙州、上思等地的民变,也“公然以‘排满革命’煽惑号召”。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民变与革命彼此独立    B. 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
C. 革命党起义推动民变    D. 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8.  德国学者傅吾康在《一百来年的中国革命,1851-1949》中这样写道:“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  )
A. 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的延续    B. 民族矛盾化解两党分歧
C. 国共两党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D. 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
9.  1950年,政务院强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制、清理物资,全国各地清查所得的所有物资
都必须由中财委统长调度使用”“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这一规定旨在(  )
A.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保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
C. 树立中央政府绝对权威    D. 促进全国各地均衡发展
10.  真正能够体现契约自由精神的当属罗马法的诺成契约。诺成契约制度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需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
A. 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B. 说明了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C. 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D. 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
11.  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
公元1077年卡诺莎觐见
(德皇亨利四世在风雪中向教皇忏悔)
1309-1377年阿维农之囚(在此期间几任教主都是法国人,而腓力四世也趁机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
A. 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 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 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12.  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王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入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  )
A. 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    B. 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
C. 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    D. 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
13.  法国宪法起草主持人在解释1795年宪法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统治,他们拥有私有财产,热爱其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环境……而由无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无政府状态)”这说明宪法的制定旨在()
A. 迎接资产阶级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B. 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
C. 适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D. 践行启蒙思想自由平等法治要求
14.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就会到来。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关于这一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考察历史    B. 旨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 旨在说明改变斗争方式的必要性    D. 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根本改变
15.  下表反映了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你的变化。据此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九校联盟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1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 经济领域得到拓展    B. 第一、二产业趋于衰退
C. 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D. 橄榄型社会已然形成
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这是对泰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
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爱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几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高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