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情节技巧
 
“小小说情节技巧是特指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和技能。小说独有的情节技巧是如何在小篇幅里结构出各种艺术变化的反差和距离。这种变化越大,反差越鲜明,那么,这种情节样式就越是精美和巧妙。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
421事件内容
  递升反转:这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小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如《钱包》,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
  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是这样运行的:
  “A、钱包被偷 B、追 C、猛追 D、绕树追 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
  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
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
  释悬曲转:在小小说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 
  如《夜空的幽默》,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2)作家 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
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他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和行为则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他关门的一切行为均是对他有意,而另一条漂亮妨娘的情节发展真相全被叙述人"遮掩"去了,读者跟随着作家A的思绪产生了期待心理:作家 A与这个漂亮姑娘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最终有个什么结局呢直到最后作品的悬念才彻底翻了底——姑娘的行为、神态与作家A的猜测、多情完全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2.多重反转
  如果说,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是通过强调变化的“来构成艺术反差的话,那么,多重反转则是通过增加变化的来构成艺术反差。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
  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
  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
  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
  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这样的人物刻画和这样的现实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的。这篇作品的情节连续转了三个相反的弯。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
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刺激。
3.反跌对比
  在一般小说文体中,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以更鲜明的彩,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突出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变化与反差。由于一般长中短篇小说有较为宽阔和充裕的艺术时空间,它往往可以把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反差量揭示得十分充分,把由对比而产生的内涵、氛围渲染得琳漓尽致。在小小说中使用对比的情节技巧,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作品中制造艺术的变化与反差。
如:一位乡村女教师背学生过河,被评为先进;可是当她带领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桥,不用再背学生过河时,却反而因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这是俞凤斌《桥之过》里的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与人物自身的结局构成的结比
  作品的构思格局是把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而且这种交错扭结规律正好是这样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女教师带学生勤工俭学,
造了一座方便学生的桥,她更应该评为先进,可是她却以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这种人物动机、人物行为方式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最终结果正好形成错位的连接,由这种错位的连接构成的对比手法就叫反跌对比。
   恩格斯曾指出:对比是“对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划的好方法。为什么说对比是刻划人物的好方法呢主要是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展示艺术的变化和反差,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思索和启迪。小说使用对比法,目的也是为了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但是由于它篇幅的限制,它比较难在短时间的艺术描写和叙述中迅速完成大容量的对比。小说一方面要求艺术篇幅越短越好,另一方面又要求艺术信息量越大越好,这是一种艺术二难境地,小说许多技巧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这二难而产生的。在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使用对比法,它无法在展开对比量上作文章,然而,通过由错位构成的双重对比,却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拉开了作品对比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