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上
争鸣与探讨
第三只眼
阴赵子恒
摘要:文章关注英雄崇拜这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含义的分析,得出各个时期的英雄塑造都是适应当时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心理的结果。基于此,文章总结了当代网络传播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在网络传播中选择、塑造和传播英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雄崇拜传播心理
英雄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文化区域内都有着各自的英雄,对于英雄的判断和追求也不相同。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解释为一种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到英雄崇拜、榜样崇拜,再到今天的偶像崇拜、明星崇拜,崇拜对象一直都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变化。在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使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塑造的英雄人物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一些诋毁英雄、污蔑英雄的现象,饭圈文化、偶像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于英雄的讴歌与崇敬,英雄文化日渐式微。怎样算是英雄、怎么传播英雄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命题,也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必修课。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选择好、塑造好英雄人物对于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英雄崇拜的心理渊源
英雄崇拜是具有普世性的人性表现,
这种“逐魅”的心理现象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普遍的心理现象。
从个人心理层面讲,英雄是“崇高性和引领性的人格化身”,英雄满足了人们的“认知和激励的需求”
,包括对智慧、意义、希望、灵感、个人成长和魅力领导的需要。[1]
首先,英雄来自于人们自我保护的需求,
关于英雄的想象是人们对于满足抵抗危险、
保护自我、获得安全感的原始心理需求。英雄还产生自人们的激励需求,是“理想自我”的体现,是一种榜样,是人们想要成为的样子。[2]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都愿意学习和模仿崇拜对象的所作所为。
从社会层面讲,英雄人物还产生于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是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英雄是“一种荣誉,可以颂扬和肯定价值,使社会秩序合理化、神圣化、神秘化”,如同一个团体之中的精神领袖一样,英雄之于社会或共同体的意义就
在于团结和凝聚,让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个体根据同样的精神、追求、价值集聚在一起,一同为体或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努力。英雄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作用,
是联结社会的“中间力量”。英雄的选择、塑造和叙事往往都蕴藏着深刻的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凝聚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关于英雄的
认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学者们认识到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励和鞭策作用、
唤醒和激活作用、辨识和警示作用、团结和凝聚作用。[3]
英雄的
选择、挖掘、表彰和宣传都是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英雄的含义是动态化的
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人们对英雄的选择也是动态化的。从传播的视角来看,这里的环境和需求是与传播方式与媒介变革息息相关的,
英雄是传播中的英雄,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也是在适应各个时期的传播媒介的变化而演化。
英雄随传播媒介而演变。无论人们谈及哪个时代的英雄,英雄总带着人们的想象,实质上,现实中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关于英雄的传播。
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媒介不仅仅满足于传递和表达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事实上,它本身
已经作为一种产生话题、引领社会的讯息而存在。英雄是传播的英雄,“英雄可以被看作是可写可读的一种文本,可发送可接收的一种信息,可建构也可纪念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英雄就是人类传播的一种产物”。英雄的生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塑造英雄之传播形式的影响,不同的传播模式产生不同类型
声屏世界2023/8
争鸣与探讨
第三只眼
的英雄。[4]
历史上,人们崇拜那些带领人们做出不朽业绩,
“为了公共利益而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5]
的人,英雄往往是杰出的领
袖、将领、官员等,他们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被人们以传说、文艺等方式广为传播。在大众媒体时代,雷锋、焦裕禄等一大批英雄典型人物被宣传报道,宣传英雄人物一向是我们党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报道这些英雄人物,“生动地表达我党一直倡导的工作作风、优良传统和境界胸怀,有力展示我们党一贯主张的主流价值观念,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
新的风尚和好的风气”。[6]
然而进入娱乐化的媒介时代,
人们的兴趣逐渐转向那些经常曝光于大众媒介、被媒介包装和传播的娱乐明星,其本质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媒介产品”。[7]到了网络时代,人们追捧的甚至是一些网络红人,他们因创造一些洗脑“网梗”
而引发人们的效仿。崇拜对象随历史演进而变化。历史上,
人们的崇拜对象从有特殊能力、
特殊使命的传说人物拓展到普通人物,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转变到可感的荧幕形象。从人们崇拜对象的特征演变可以深刻看出人的主体性的突出,崇拜对象从过去的体选择逐渐变成个人选择,英雄人物与人们的偶像崇拜愈发剥离。从根源上看,
偶像是个人自我理想形象的构建,是理想化的,是完美的。而榜样是经过树立和塑造的学习范本,在我国往往是世俗化的平凡形象,
是有现实意义和现实功能的。[8]
偶像是人们自然选择的,
是个体自发的,而榜样则是为了一些价值因素而被选择、被树立和被塑造的,是被集体选择的,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对英雄的认知之中,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就显现了出来。当下,英雄的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召力下降、信任度下滑、选树标准不明晰、价值传播力弱化等问题。重构英雄文化,重新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其核心就是把握现代传媒特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合理选择和塑造新英雄,实现统合个人与集体、个体意识与国家价值的英雄传播。
现代传播中的英雄崇拜
在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
社交媒体蓬勃兴起,个体地位的上升使得人们原始的心理需求再度占据主导,人们开始去主动选择崇拜对象,思想的极大活跃致使传统的典型人物传播和榜样教育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对英雄的诋毁和污蔑,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过去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的反叛。
人们崇拜的对象开始多样化,对于英雄的理解也是颠覆性的,英雄的意涵在新的媒介时代不断延伸和丰富。信息渠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人们有了更广泛的视野去
了解更多杰出人物的事迹,从而对他们产生崇敬的心理。政治领袖、商界精英、娱乐明星、体育健将等各行各业形形的人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与主流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娱乐偶像、某些网络体的领袖等交织,形成了一幅复杂的英雄图景。代表国家意志的传统型英雄逐渐不受追捧,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颇有“英雄迟暮”的意味。
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也做出了很多的调整,针对诋毁和污蔑英雄的声音迅速开展了斗争,出台了保护英烈的相关法律。主流媒体也加大力度,着重树立了一批批新的时代英雄和时代楷模,在海量的信息中与娱乐偶像争夺人们的崇拜“空间”。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互联网媒介带来的信息过载也是英雄文化式微的重要推手,信息在互联网用户的视线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也越来越没有大块时间仔细阅读那些典型人物的故事,
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很难激起“体共情的情境和大规模的身体共在”[9]
的深度共
情。另外,人的大脑无法处理过载的信息,遗忘就成为常态,更加难以形成对于英雄的敬仰和对英雄背后的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
现代英雄的选树与传播院网络传播心理的契合
英雄是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树和塑造英雄仍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更应该要有新的策略。归根到底,传播是人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传播作为人的活动,“不能抹杀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更不能把人‘物化’”。[10]前文已经提到,英雄是传播的英雄,也是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机制的英雄,各个年代的英雄意涵、人物选择和叙事结构都与当时的传播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要把握选择和塑造英雄人物的方式方法,要契合当代传播的大众心理特征。
人物精神引领主流价值。惰性心理是人的本质心理,在互联网文化中的
“佛系”“躺平”之说都是对这种心态的一种戏谑表达。然而,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介环境下,无论何种程度的“娱乐至死”的社会,克服惰性、锐意创新的精神都是人们值得弘扬的,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的本质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动机去保持一种积极的自我观,无论现实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或挫折,人们都相信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够指引人们走向光明。历史上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是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也只有这样的精神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才能成为被选择和塑造的英雄人物,
这也是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途径。人物身份具有代表性。心理学认为,
时空的接近性和熟
2023/8上
争鸣与探讨
第三只眼
悉性是人与人建立交往关系的重要原因,在对于英雄榜样的选择上也是一样,优秀的他人必须与自己有心理上的亲密关系才能对自我产生影响,人们更愿意信任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特征、相似生活环境、相似背景的人,英雄人物的选择就必须符合这一点,这也呼应了我国“人民英雄观”的要求。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一般选取各个行业的业务能手、行业精英或是那些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普通个人,常常是人民子弟兵、工人、农民等,这些英雄的事迹天然地引起了同样作为这一体的受众的共情,这是新闻工作历史上的成熟经验。但在当代,更应当认真了解和把握众特征,
把握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模式,利用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实现精准的、更具贴近性的英雄传播。还要注意的是,过度的贴近感也会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压力而抗拒,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角模式对于自我的影响,自我会对不同角产生不同的预期,当与自身相似性较高的人取得较大成绩时,
人们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人物接近程度也是需要把握尺度的,
重点在于人物精神而非成果事迹。适当保持媒介交往距离。人们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会想象自己与媒介中的某些特定的角和人物产生某种人际交往的关系,心理学家霍顿将这种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
系概括为“准社会交往”。在网络传播时代,准社会交往助推了偶像崇拜现象,追星者对于偶像的热爱基于自己对于偶像的亲密交往关系的幻想。娱乐明星高频次的媒介曝光和与粉丝的亲切互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粉丝与这些自己想象中的亲密关系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实质上这种狂热粉丝的心理严格来讲并不是崇拜,而是自我建构的一些亲密感情,在英雄的选择和塑造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英雄是媒介传播的榜样而不是媒介化的偶像。英雄不可能像娱乐明星一样时刻受到精心的包装,过多的媒体曝光可能会暴露英雄人物自身的一些缺点,网络舆论会加剧和放大这些缺陷,对英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英雄崇拜归根到底是一种逐魅的行为,要保持魅力就必须适当保持的媒介社交距离,将这种“准社会交往”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叙事明快亮点突出。提及古今中外的英雄,人们可以说出他们的事迹,作为一种精神符号,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或是头像背后蕴藏着他们的感人故事和那些精神价值。英雄容易被人牢记,原因就是英雄与事件的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实质上实现了英雄的符号构建。因此,英雄的叙事就务必要简单明快,让受众最快速度对英雄人物产生共鸣和记忆,这是塑造英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在网络媒体中,过量的信息也让互联网用户无暇停留,因此抢人眼球、亮点突出更是在网络媒介讲故事的必要守则。观察网络媒介的内容可以看到,传统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的关注度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下降,
也难以让人们记住。而在网络上广为传颂的往往是那些普通人的不凡之举,他们的感人事迹的一个瞬间、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被拍摄下来,在网络平台快速传播蔓延。英雄叙事需要敢于突破固有模式,
在真实细致的基础上兼顾可传播性,这是适应网络传播的应对之举,也是在全社会弘扬英雄文化的必然举措。
结语
历史证明,英雄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现象,时至今日,人们需要并且更加需要英雄。从英雄形象和英雄故事的演变发展历史来看,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是与那个时代媒介条件下大众传播心理相适应的,只有把握好当代传播的大众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塑造这个时代的英雄形象,才能真正发挥英雄的引领作用,才能在网络时代重构英雄文化,倡导形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Allison T S,Goethals R G.Hero Worship:The Eleva 鄄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2016,46(2).
[2]吴瑛,史磊,阮光册.英雄崇拜与重叠共识:美国媒体对中国英雄的建构研究(1972-2021)[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06):91-108+128.
[3]田海舰,李阎.论英雄模范人物与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
史磊8):75-80.
[4]兰斯·斯特拉特,胡菊兰.英雄与/作为传播[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06):119-138.
[5]Wallace F A.THE INDUSTRIALIST AS HERO:AN EMERGING EDUCATIONAL THEME IN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J].Educational Studies,2010,12(01).
[6]方提,尹韵公.历史的碎影:为什么是焦裕禄?[J].国际新闻界,2021,43(06):27-37.
[7]李东晓.媒介批评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偶像现象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67-169.
[8]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9):21-24+62.
[9]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47-52.
[10]荆学民.论中国特政治传播中的“主体”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2):24-28+14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