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7月3日精彩落幕,为崇明留下10平方公里园区及世纪馆、复兴馆等大型标志性建筑。通过研究园区后续利用的过往案例和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更好地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平台和引擎。
一、研究背景
(一)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概况。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共设180个室外展园和64个室内展区,其中世纪馆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复兴馆总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会期参观达212.6万人次,是花博史上园区规模最大、展园最多、会期最长、国际展商最丰富的花博盛会。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花博园区在道路、电力、停车和酒店、餐饮等方面具备成熟配套条件,如何精心用好园区场地场馆设施,将其作为生态发展的重要平台、展现形象的重要舞台、产业比拼的重要擂台,后续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型园区会后利用案例
(一)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昆明世园会为我国首次世界级园艺盛会(A1级)。总投资134.1亿元,184天会期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日运维费25万余元,工作人员3000余人,门票收入3.4亿元,达成经贸合作协议325个,投资交易总额150亿元。园区位于昆明东北4A级金殿风景名胜区,总用地规模2.18平方公里,距市中心7公里。会后根据中央领导指示,采用全园保留利用方式,更名为第五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公园。闭幕至2000年3月,每日游客数4000人次左右,无法盈利。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转变经营策略,由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取得世园会园区独立管理经营权,再投资约2亿元进行深度开发,创新实践“一园三基地”构想(即世界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展示基地),园内引进大型游乐设施,并在节假日举办多种主题活动。云南世博集团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此后,游客量依然保持较低水平。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同意世博园为核心、周边27平方公里范围为“世博新区”,列入“云南省四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高端旅游新区。2020年6月,世博园改造提升项目启动,改变封闭公园定位,保留主要场馆,进行适度开发,按照1个十分钟、3个五分钟生活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
(二)荷兰芬洛世界园艺博览会。自1960年起,荷兰每10年举办1届A1级世园会。2012
年芬洛园区距离市区6.2公里,占地0.66平方公里。闭幕后更名为芬洛绿公园,中国、印尼、以列等7个国家展园永久保留,并作为公园重要景观及特殊教育培训、文艺展览主要场所。园内标志性筑世园塔和室内展馆均已租赁给各类公司作为办公场所。温室用于花卉园艺企业科研生产使用。园区归属芬洛绿公园公司定期维护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日常举办音乐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等活动。通过举办世园会,芬洛加快城市发展,园区得到有效使用,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建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留下了一座具有休闲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三)其他花卉园艺博览会。
1.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2019年北京世园会距市中心84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于2020年4月更名为北京世园公园,获评4A级景区,保留原有主要场馆、室外展园等,并新建展园展区约2万平方米。闭幕后,先后举办北京国际花园节(会期6个月)、世园文化庙会暨大型灯会、草莓音乐节、斯巴达勇士赛等170余场不同类型活动。
2.宁夏银川中国花卉博览会。2017年银川花博会占地3.9平方公里,距市中心6公里。根据规划,园区为未来城市发展储备区域,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引进企业。2019年,
启动花博园提档升级工作,定位成休闲娱乐、生态旅游大型综合性公园。目前,园区周边为待开发地区,现有少量房地产项目。
3.江苏常州中国花卉博览会。2013年常州武进花博会占地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闭幕后,五大场馆和展园都得以保留。原规划将主场馆“蝶恋花”改造为集会议、会展、酒店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但近年来整个园区及场馆未有效改造利用,原签约大型酒店等项目至今未落地。园区闭幕后即进行闭园改造,先后举办西太湖国际车展、常州市郁金香节,每年定期举办主题花卉展,场馆平日不完全开放。
(四)会后利用模式分析。通过对历届花卉园艺博览会利用分析,可概括为3种模式。
1.公园绿地型。转变成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休息空间的绿地,依托原有景观建设和形式,完善区域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绿化事业的发展。该模式最为直接、便捷,极大减少中间转换步骤和工程。
2.旅游产业型。向旅游景区景点转变或转变成为生态植物主题园供科普教育使用。该模式最大限度保存花博会文化形式,但随着举办花卉园艺博览会的城市越来越多,花博会对游客吸引力越来低。
3.二次开发型。利用园区内景观和基础设施,结合区域综合规划,对园区以及园区周边的地区进行二次规划开发。可转型为城市新区、商务办公区、休闲活动区以及生态产业区等几种模式。该模式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当前欧洲国家采用率较高。需要地区相关规划、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以及过程中持续的运营管理。
三、会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会后维护成本较高,持续运营难度较大。园区规模过大。会后内容和活动瘦身,无法给大规模区域空间带来相匹配的亮点,故无法吸引足够客流,且维护成本耗资巨大,如缺乏强有力的营利点,将导致园区无法自给自足、持续运营。
所处地理区位面临挑战。园区距离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和上海市区、南通、苏州等人口密集区域有较长空间距离,导致出行意愿衰减。同时,距离要素较为集中的崇明城区约15公里,造成运营服务等工作人员通行、物资配送等成本增加。
(二)会后场地使用率较低。场地布局弊端显现。原有布局直接影响会后的利用方式。为应对展会时大量的游客流量,展馆,展园和配套建筑等分布过于分散,对会后的集中利用造成一定困难。
中国十大机场客流强度无法持续。大规模园区的经营需要持续不断的客流强度,离开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形式、展会期间增设的交通出行手段,将大大减少了潜在客流。
(三)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尚不成熟。会后运营模式有待建立。如行政干预过多,将限制场地深度发展,对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形成障碍;如过度放权,受资本逐利性影响,存在短视、低端化或偏离生态发展定位风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