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文学批评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力慢慢提高,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伴随着冲突与矛盾,许多故事也诞生其间。作家们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将历史面前蒙着的轻纱揭开,引发读者关于现实的思考。《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于南北战争之后南北社会转型的时期。这篇小说诞生于1930年,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被辛克莱·刘易斯赞誉为“将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眼泪中解放了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
一、内容与人物形象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在南方杰弗生小镇上发生的事情,将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交流碰撞,并引发冲突矛盾的现实情况以小说主人公爱米丽的故事形象而细腻地展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读者深思。故事从小镇上的没落贵族爱米丽去世开始,她的去世引出小镇上其他居民对其住所的好奇与参观,通过对其住
所内外的描写,引发小镇居民对爱米丽生前的回忆,还原了爱米丽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爱米丽杀害恋人荷默并与其尸骨同床共枕四十多年的惊人秘密[1]。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符号,他们是某一类体的代表者,或是某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爱米丽
小说中的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没落贵族的形象。她的去世对于小镇而言是一件大事。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写出爱米丽的去世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个纪念碑倒下了”。“纪念碑”是为了铭记怀念一个人物、一件大事,又或是纪念某一个时间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小镇上的居民却用“纪念碑”来形容一个刚刚去世的老人,足以说明爱米丽的不同寻常。在作者的叙述中,爱米丽生前一直是“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也直接将爱米丽定义为恪守贵族传统的形象。爱米丽一家曾是镇上有名的贵族,她的父亲是家族族长,因此爱米丽本身就是南方贵族传统与尊严的代表。她的形象是南方旧贵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代表着当时具有南方鲜明特的一类人。在人们的回忆中,爱米丽一直是庄严肃穆的,自恃身份地位而倨傲高贵的,虽然家道中落却依然恪守南方贵族传统。在小说中,在政府登门纳税时凭强硬的一句“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纳”就击败公务人员,坚决拒绝钉金属门牌号,与恋人荷默坐车出门也“
昂着头”……这些细节都直接表现出爱米丽的贵族血统,贵族传统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了她的鲜明特征,使她成为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代表。爱米丽以自己身上的贵族传统而骄傲自豪,同时也被这传统束缚住,自身麻木却仍然渴望爱情。
除此之外,小镇居民的评价也侧面表现出爱米丽对贵族传统的恪守,如爱米丽在她父亲葬礼上被其他妇人评价为“贵人举止”;“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看到他的身影,觉得她像“神龛中的一个偶像的雕塑躯干”,“神龛”是庄严神圣的,而爱米丽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如同“神龛”之中的雕塑,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父亲
除了爱米丽贵族传统的典型性之外,她身边的人物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如她的父亲,黑人奴仆,恋人荷默。爱米丽的父亲是贵族传统尚未没落时的族长,也是南方贵族的典型形象,代表着威严与地位,姿态强硬到无人可撼动,对爱米丽的影响极为深刻。他也是爱米丽悲剧人生的诱因之一。在小说中,爱米丽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形象只是通过小镇居民的回忆出现的,篇幅不多,却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不论是爱米丽的幼时还是成年,她的父亲对她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2]。这一点是通过镇上居民眼中的爱米丽一家与父亲的炭
笔画像侧面体现出来的。在小说中,父亲的炭笔画像仿佛无处不在——“壁炉前已经失去金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
父亲在世时,他约束着爱米丽,他的爱与贵族传统将爱米丽推入了另一个深渊;在他去世之后,摆在家中画架上的画像仿佛他仍然在家中看着爱米丽,后文中提到爱米丽教一些孩子画画,因此她父亲的画像很可能是爱米丽亲手画的,她怀念着她的父亲,她父亲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她。甚至在爱米丽去世之后,她的停尸架上方仍悬挂着父亲的画像,这近乎夸张扭曲地将父亲对于爱米丽的影响甚至可以称之为“禁锢”扩大到极致。在居民眼中,爱米丽一家像一幅画中的人物,父亲叉开双脚立在前面,手执马鞭,爱米丽站在父亲的背后。父亲对爱米丽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爱随着爱米丽的成长逐渐成为了爱米丽一生的桎梏。父亲在居民眼中的形象一直高大威严,不容挑战,而爱米丽始终站在父亲的阴影中,也暗示了爱米丽一直身处父亲的阴影中。
(三)黑人奴仆
玫瑰花含义黑人奴仆的形象则代表着黑奴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所需劳动力越来越缺乏,黑奴被贩卖到西方国家进行劳动生产。黑奴制也是南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南北战争之
前,美国南部地区有蓄奴的习惯,而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颁布禁止蓄奴的政令,黑奴制度才被彻底禁止。在本文中,爱米丽家的黑人奴仆就是黑奴制度的代表,他一直沉默着,为爱米丽家工作却不与人说话,最后“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不见踪影了”。 在北方人眼中,黑奴制度一直是南方人的一个污点,在南方城镇中,黑人是能依附着白人生活,经常被人嫌弃鄙视。小说中小镇居民称黑人奴仆为“黑鬼”,这也能看出他们对黑人的态度。黑人奴仆最终不见踪影也是在暗示南北战争后黑奴制被废除,侧面表现出南方贵族没落的事实。黑人的不见踪影也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同爱米丽一家所代表的南方贵族传统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四)荷默
荷默的形象则是生活在北方文化中的体的代表。荷默北方人的热烈奔放,精明能干与爱米丽一家的墨守成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小说中,荷默平易近人,很快就认识了镇上的所有人,他热情奔放,拿着日薪,会用低俗的语言骂工人,市井气息十分浓郁。他代表着及时行乐,游走四方的北方新兴工业时代文化。他的形象特点是与爱米丽一家的南方贵族传统特点完全相反的,他与爱米丽的身上处处显示着南北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然而,拥有如此大反
差的两人居然成为了恋人,经常一起乘马车出行。与北方人荷默交往对于爱米丽所恪守的贵族传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长期以来贵族传统的束缚与对新鲜感的渴望使爱米丽爱上了这个与自己生活理念完全相反的北方人。然而,对于北方人荷默来说,他更在意洒脱自由,他并不准备与爱米丽结婚,只是把与爱米丽的恋爱视为一场游戏,从中得到欢愉。
他们二人性格的巨大差异引发了小说中的冲突矛盾,并以爱米丽毒杀荷默结束。这不仅体现出爱米丽身上的贵族传统赋予她的占有欲与不容挑战的特点,更是反映了南北方文化传统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这种荒谬的行为也暗示着爱米丽所代表的南方贵族传统势必衰亡。荷默的形象代表着一种新鲜感,在南北战争之后两方文化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之间的差异在沟通中被无限放大,小说正是利用了荷爱两人的故事将这种差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1.
题目与中心思想
小说以“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题目,但文中并没有任何内容提及有人给爱米丽送玫瑰花的情节。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爱米丽去世的事实,全文也是以小镇上居民对她的回忆串
联起整体生前经历。在文学语言中,献玫瑰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爱慕某人,以献玫瑰花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另一个是为了纪念某人,以献玫瑰表达自己的特殊感情。作者显然不是爱慕爱米丽,在小说中,不论是文中的小镇居民、作者本身,还是读者,爱米丽的悲剧都使他们感到悲哀而心痛,她的悲剧人生源于禁锢她的南方贵族传统,家庭环境,也源于她自身。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爱米丽的命运是时代与地域所赋予的,她的悲剧人生像一个记录历史的重要节点,献给她玫瑰花是在纪念这个时代这个文化传统的消亡[3]。献给爱米丽玫瑰花,不仅是对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情悲悯,还是对爱米丽所代表的逐渐消亡衰亡时代与南方贵族传统的纪念。
题目中的玫瑰花有多种含义。在日常生活中,玫瑰被赋予“热烈”的特点,也被视作“爱情”。小说题目中的玫瑰除了是对爱米丽的同情悲悯和对她代表的贵族传统的纪念,还表达着其它含义。首先,玫瑰也象征着爱米丽的爱情,她的爱情热烈而炙热,她渴望有人能够爱她陪伴她,但是最后却以近乎变态的方式杀害不相同自己结婚的荷默,将他永远地留在自己身边。其次,玫瑰是美艳而脆弱的,这正象征着没落的南方社会,表面仍然光鲜亮丽,但在社会的变迁中,南方传统社会这朵玫瑰在慢慢凋零。爱米丽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南方贵族传统文化的衰亡。
小说以爱米丽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社会更替之时的现实情景,略显夸大的情节更加突出了当时社会独特的风貌,将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社会现状描述出来,南北方文化互融,南北方社会变迁。社会在向前迈进,工业时代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使南方贵族逐渐没落,同贵族们一起衰亡的还有传统社会,它们无法适应现实的趋势,陷入发展的困窘之中,其未来的去向也是一个未知数。而强调随着南北战争结束,工业时代到来,南北方文化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越发明显,作者对这种转变进行思考,并对爱米丽及其所代表的南方社会贵族传统的纪念追思,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主旨,引发人们对南北方如何和谐发展,南方旧社会何去何从的思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