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火热似乎还要继续,但与莫言一起出名的还有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虽然当地的众早已不再靠种地为生,但地方政府还是决定将“红高粱”打造成一张文化名片进行推广。其实,一个知名作家成功的作品中,往往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再如贾平凹的商州、沈从文的边城、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连科的耙耧山„„在无声的文字中,我们总能看到作家们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
■故乡,不只有思念
最近我常想一个事,那就是多年以后,当一兴致勃勃的游客来到诺奖得主莫言故里进行文化游览时,在一片火红的高粱前忙着合影的他们,真的能感受到“我爷爷”和“我奶奶”(《红高粱家族》)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吗?
这种想法会出现在许多地方,比如在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里,比如在沈从文的凤凰古镇上,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中,再比如老舍的皇城根下。同样的地方,我们却只能去尽力摸索他们的感受,才发现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字中,寄托的远不止是所谓“思念”。
“桑梓”、“故里”、“乡关”、“扮榆”„„很多作家都曾带着自己的理想而漂泊四方,开始独立面对艰
难的人生。然而,尽管他们走的路有所不同,但起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故乡。纵然飞越千山万水,故乡的记忆也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所以,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
从1921年鲁迅把家乡的“阿Q ”搬上文坛开始,这种故乡情结就传达出别样的味道。那时的作家沐浴到了先进的思想,当他们带着俯视的眼光回望自己那荒凉、封闭的故乡时,不禁痛心疾首,并希望“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的描写来唤醒千千万万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咸亨酒店”里挣扎的孔乙己,看到了“鲁四爷家”中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看到那个“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却日益陌生的闰土哥。在“鲁镇”的这些人和物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是一个时代的压抑和悲凉,以及作者无声的呐喊。当然,也有很多的作家希望把故乡打造成一个躲避黑暗的桃源,一个纯净的心灵港湾。沈从文出身于湘西苗族,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特有的民族血缘在他的心中融为一体,让他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在《边城》中,无论是纯真无邪的翠翠,还是忠厚淳朴的爷爷,也不论是忠于爱情的摊送兄弟,还是颇有几分行侠仗义的船总顺顺,都是那么地坦诚、质朴和充满人性。再如路遥这位陕北的汉子,从他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股纯正刚烈、执着豪放的高原之风。那种洋溢在文字中的英雄主义气概,让我们敢于面对一切的苦难。
然而,更多的作家则希望把故乡当做一个时代或者国家的缩影,既不去刻意批判什么,也不去热情地赞美什么,他们只是记录着他心中的故乡,而让我们这些看客产生无尽的共鸣与思索。如陈忠实对“白鹿原”上分分合合的记述,如汪曾祺对“高邮老家”传统生活方式的再现,如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祖辈的秘史的传承,以及老舍对北京城里市井民情的讲述、陆文夫关于苏州小巷里凡人琐事的描写,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李杭育吴越文化的“葛川江系列”,还有阿来那《尘埃落地》中神秘古老雪域高原„„他们只是记录自己心中的故乡,并非一定要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告诉我们了。如同莫言说的:
“我只是把家乡当成了国家的缩影。”
■故乡,不全是美好阎连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被养育的人该如何回报自己的故乡呢?然而,问题却是故乡给作家们的并非全是美好的回忆。
冯骥才说“故乡的一切,自然都会化为作家笔端淌出的文字来。”这里的一切当然不仅仅指美好和快乐。虽然在《社戏》中,鲁迅也怀念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但在《故乡》里我们却看到的是他对离开了二十余年后的故乡现实的失望和无奈。沈从文也总是以一个湘西“乡下人”的心理去控诉文明的暴力是如何摧残故乡人们的心灵。而生于北京的老舍,父亲丧生于八国联军攻城时的炮火中,母亲则靠给人洗衣维持生计。萧红笔下写出了壮阔的黑土地,却由于童年时无力反抗父亲的毒打,只能躲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即便是我们那位“深爱故土”的莫言,也曾因为儿时的饥饿而一心想逃离那片高粱地。如今,我们到高密去面对那条丰沛、静美的大河时,又能否理解莫言因为儿时痛苦而看到的苍白的河床(《透明的红萝卜》)和枯竭的河道(《枯河》)呢?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幽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说的一点没错,对于作家而言,故乡更像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多的时候,不是作家对故乡魂牵梦绕,而是故乡会在不经意时,悄悄溜进他们的梦中,流淌在他们的笔下。前一句还“举头望明月”无限的遨游,后一句便要“低头思故乡”的辗转反侧。其实,哪里是李白在思故乡,而是故乡把这位“谪仙”拉了回来。